东方翻译

东方翻译杂志 省级期刊

East Journal of Translation

杂志简介:《东方翻译》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25/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业研究、应用研发、译事漫谈、书讯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艺期刊中心
国际刊号:1674-6686
国内刊号:31-2025/H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8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193
总被引量:1264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98
期刊他引率:1
  • “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发言选载——大数据、职业化时代的语言服务

    作者:柴明颖; 胡开宝; 李瑞林; 陈浪; 黄忠廉; 赵稀方 刊期:2015年第03期

    2015年3月28—29日,由本刊执行主编谢天振教授发起的“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19名翻译研究专家就“重新定位和定义翻译”的议题进行了坦诚热烈的对话和讨论。

  • 翻译定义之反思

    作者:胡开宝 刊期:2015年第03期

    “何为翻译?”关于翻译之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外乎“再现论”和“创造论”。“再现论”主张翻译是使用目的语再现源语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信息、形式或风格,强调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等值,代表人物有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卡特福德(John Catford)、奈达(Eugene Nida)、鲁迅、傅雷和钱锺书等。

  • 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

    作者:李瑞林 刊期:2015年第03期

    相关研究表明,歧义性、干扰性和非对称性体现在翻译空间的不同向度,从而使翻译成为劣构问题显著的一个学科领域,也引发了学界对翻译本质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不断探索,形成了语言观、文化观、认知观、社会观和技术观,为学科的内部建构提供了多元要素互补的宏观概念框架,同时亦催生了翻译多本质论与无本质...

  • 对当下翻译认识的思考

    作者:陈浪 刊期:2015年第03期

    翻译实践领域目前已出现大量非传统的翻译形态,却未得到理论界及时充分的回应。在译者日常工作的互联网环境里,超文本链接技术打破了文本的封闭性,源文来源变得复杂多样。不仅语言符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语言符号与非自然语言符号之间也可以转换,明显超出以往语际翻译定义的范围。同样,在广告翻译、新闻翻译以及本地化产品说明等领域,人们...

  • "翻译"定位及其名实谈

    作者:黄忠廉 刊期:2015年第03期

    译学研究大致可分:何为译、如何译和为何译。弄清了“是何”,或能发现更多问题;一旦明白对象“是何”,“如何”与“为何”的问题或许更能迎刃而解。自有翻译以来,人类一直在发掘其内涵。研究对象内涵不清,导致研究指向不明,翻译思想浮萍无根,译论研究失乐园,译学建设无家园。

  • 翻译研究的转向

    作者:赵稀方 刊期:2015年第03期

    在当代西方学界,翻译研究非常热门,但此种翻译研究与从前所谈的翻译研究已经不同。我们常说当代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学的转向”,翻译研究其实也已发生了转向,概括地说,可以称为从“语言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转向。

  • 认知科学视野中的翻译过程研究

    作者:卢植 刊期:2015年第03期

    新兴的认知科学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着新型翻译研究范式的产生和发展。认知翻译学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加工过程,综合地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时间进程和运作机理.认知翻译学主要研究认知与翻译的关系,探讨译者的认知加工特点与翻译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高科技特征和跨学科特质,成为...

  •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资本”的提出及其效用

    作者:邢杰; 张其帆 刊期:2015年第03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社会学的研究途径渐趋成为翻译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翻译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对翻译社会学所使用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度解读就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了布迪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资本”的定义、分类及其对社会行动者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在翻译场域中,资本既是译者行动的出发点,亦是译者行动的原...

  • 喜看红学添新枝——《红楼梦》翻译研究专著述评(1976—2015)

    作者:冯全功 刊期:2015年第03期

    "《红楼》译学"是红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史,其中红译研究专著又是"《红楼》译学"的支柱性成果。文本把"《红楼》译学"分为发端期、发展期与繁盛期,并对这三个阶段出现的20余部红译研究专著进行述评,发现其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征:一、研究语种相对单一,英语占绝对优势;二、研究内容多样化,呈现出精专与广博并存的局...

  • 从"红江"到"香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对HongKong的翻译

    作者:王宏志 刊期:2015年第03期

    本文从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前夕对“香港”不同的理解人手,考证英国人自19世纪初对HongKong的翻泽,确定他们最初是把HongKong译为“红江”的,当中的理解与长期以来所认为“香港”因香木出口而得名迥然不同,并由此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谈判期间英方翻译马儒翰会把the Island of HongKong翻译成“红坎山”。

  • 《欧根·奥涅金》的译者吕荧——"七月"学人翻译研究之三

    作者:桂清扬 刊期:2015年第03期

    当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翻译家吕荧以翻译俄国普希金等人的作品、评价苏联文学、研究国内革命文学等为主攻方向。文学论文集《人的花朵》、《文学的倾向》,译著普希金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奠定了他左翼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的地位。其“美是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美学思想为当代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而他一生追求真理、为美...

  • “圣徒”孔子:第一部儒经英译作品中的孔子形象

    作者:王辉 刊期:2015年第03期

    《孔子的道德学说》(The Morals of Confucius,1691)是最早的儒经英译本,也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百多年问,英语世界中孔子形象的主要来源。《学说》借助翻译,将孔子塑造成坚守理性、敬事上天、提倡静修、不务虚玄的“圣徒”,连讲话都与耶稣有几分相似。这种充满善意但却不无偏颇的呈现,屁示出译者将孔子基督教化的急切用心。

  • 一幅会动的水彩画

    作者:史志康 刊期:2015年第03期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 朱利安《论普世、划一、共同,兼论文化之间的对话》中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翻译

    作者:赵鸣 刊期:2015年第03期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兼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在其著。作《论普世、划一、共同,兼论文化之间的对话》中,追本溯源,对当今文化对话中流行甚至常常混用的三个基本概念--“普世”、“划一”、“共同”逐一进行了辨析与定义。

  •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怎么译?

    作者:王理行 刊期:2015年第03期

    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译作:“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而我认为:hungry不限于求知,foolish与虚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