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6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论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东亚史研究、教育学论坛、语言文化、社会学研究、学术论丛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1-6201
国内刊号:22-1062/C
全年订价:¥ 280.00
创刊时间:1951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43
复合影响因子:2.48
总发文量:3178
总被引量:20874
H指数:49
引用半衰期:5.2733
立即指数:0.0714
期刊他引率:0.905
平均引文率:9.0423
  •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

    作者:赵轶峰 刊期:2006年第02期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位、世界秩序规范和自我定义,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观念基础。从宗教和文化成分角度分析,这个体系从一开...

  • 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

    作者:赵克生 刊期:2006年第02期

    匿丧、诈丧是丁忧制度衍生出的机会主义,主要存在于低级文官中。这些文官通过匿丧行为,规避丁忧制度带来的经济、政治、身体等方面损失或不便;而诈丧则是利用丁忧制度提供的丧假和复职等权利,逃避职事,蒙混选官。为保障丁忧制度的存在,明朝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律制度,有效地打击了匿丧、诈丧等行为。

  • 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

    作者:刘晓东; 赵红 刊期:2006年第02期

    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并非“落魄书生”即可一言以概之的。它是一个涵盖了“退闲官僚”、“儒士”、“举人监生”、“儒学生员”与“科举童生”的多种身份并存的职业群体。随着明代社会之变迁,垫师的社会构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退闲官僚”、“儒士”与“举人监生”的日渐淡出,使“儒学生员”日渐在垫师群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社会...

  • 16至18世纪中国婢女现象论析

    作者:王雪萍 刊期:2006年第02期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男尊女卑观念、奢侈的社会风气以及从事婢女交易的专业团伙和中介人的存在也是形成婢女现象的根源。对婢...

  • 论侯外庐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作者:武少民 刊期:2006年第02期

    侯外庐运用唯物史观清理发掘清代学术史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卓然成一家之言。他研究清代学术史是为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写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深关注。他始终以社会史研究作为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把社会经济视为解释、理解学术思想现象的基本立足点。他从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及思想剧变的历史关节点入手,探索中国早期...

  • 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的历史考察

    作者:石庆环 刊期:2006年第02期

    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发展的历史,一方面表明政府逐渐以法律的形式将文官的培训法律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官培训制度的发展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变革。以公共管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讨论和研究美国文官培训制度的问题,揭示出美国文官培训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即由职业培训向素质培训的转变。

  •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作者:刘建军 刊期:2006年第02期

    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

  • 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

    作者:张福贵; 刘艺虹 刊期: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关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而学界和民间对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的质疑,首先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政治性的“学鲁迅”单向诉求的过度反弹;其次,质疑和反弹不应该以否定鲁迅核心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目的。应该在“鲁迅学”的学术理性的前提下,对鲁迅形象和思想进行还原。与此同时,当下最...

  • 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

    作者:王立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武侠文学的社会风俗史意义,曾被提升到维系人伦、端正民俗的高度。应从风俗史意义上,对武侠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作一统观,了解其利大于弊。武侠崇拜信奉者和武侠人物自身特定年龄段所具备的固有心态,武侠角色固有的荣誉感与表现欲,构成了武侠人物的恒久人格魅力。极有包容性和可延展性的“义”,武侠文学的“武”也非常投合人类攻击本能。至...

  • 梁漱溟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作者:程彦武 刊期:2006年第02期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总的根源在于“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

  • 认知、审美与诗歌文本的陌生化

    作者:王萍; 周桂君 刊期:2006年第02期

    诗歌文本的“陌生化”研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陌生化”手法旨在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达到审美愉悦。从认知角度讲,感觉的获取过程与认知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陌生化”手法破坏了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所具有的建构性质又使其被破坏的部分在动态中得以重构。在诗歌文本中,“陌生化”既借助直觉的神...

  • 方言:他者的虚妄与真实

    作者:张琦 刊期:2006年第02期

    在近期的方言小说中,方言被当作普通话及公共语言的“他者”,只是这个“他者”并不纯粹,并不总是一种异质性存在,这与普通话、公共语言的侵扰有关,同时也与地域的模糊、趋同有关。但是方言的出场却是思想和语言的突围:试图重建公共话语之外的话语,记忆公共经验之外的经验,反抗对汉语的简化与损耗,摹写语言与生命间的缠绕状态。

  • 论《幼年》与《呼兰河传》中的故乡与主题策略

    作者:于立影 刊期:2006年第02期

    对故乡的叙述永远是文学的一个母题,关于故乡的回忆与表达对作家来说总是充满着诱惑。尤其是对那些离开了故乡生活在异乡的作家。萧红与骆宾基同是流亡作家,他们对故乡的回忆与其他作家的故乡表达又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萧红与骆宾基的离乡经历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与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 义务教育实施二十年的反思与前瞻

    作者:杨颖秀; 张红 刊期:2006年第02期

    回顾我国义务教育走过的20年历程,问题与成绩并存。国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重大政策补偿、制度创新等措施。为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针对投入不足、经费分担不合理、办学条件不配套、学校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经修改,一部反映公平与正义的新法正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制度变迁

    作者:周晓红; 李宁 刊期:2006年第02期

    免费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是义务教育公平的基础,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实施免费是我国义务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此,有效地更新义务教育的理念和制度,并切实地加以执行,是免费义务教育得以顺利推进和最终实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