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科学与工艺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杂志简介:《材料科学与工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345/T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仿生材料、智能功能材料、材料成型及先进材料加工工艺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国际刊号:1005-0299
国内刊号:23-1345/TB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4
复合影响因子:0.92
总发文量:1436
总被引量:10513
H指数:31
引用半衰期:5.6169
立即指数:0.0279
期刊他引率:0.9222
平均引文率:11.4972
  • 双靶溅射法制备M—SmS光学薄膜的研究

    作者:黄剑锋; 曹丽云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了制备难以直接获得的金属相SmS,以Sm和Sm2S3为靶材,采用双靶子溅射系统,于单晶Si基板上直接获得了常温常压下稳定存在的M-SmS微晶薄膜,并采用XRD分析、内应力和RBS成分测试等手段对M-SmS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mS薄膜的形成是由于薄膜中存在压应力,压应力的形成与薄膜基板温度、薄膜沉积速率、薄膜中Sm元素过量以及基板之间膨胀系...

  • 二次热压烧结对燃烧合成TiB2-Cu—Ni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作者:洪长青; 张幸红; 韩杰才; 赫晓东; 曲伟 刊期:2004年第01期

    采用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技术制备了相对密度为90%左右的TiB2-40Cu-8Ni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别在1 200,1 250,1 300℃温度下对复合材料进行二次热压烧结,详细研究了TiB2-40Cu-8Ni复合材料液-固两相区间的变形行为、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二次热压后,材料的相对密度和弯曲强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

  • 硫铝酸盐基高水材料强度与微观结构研究

    作者:李家和; 王政; 周丽雪; 孙文博 刊期:2004年第01期

    研究了20℃和5℃时硫铝酸盐基高水填充材料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微观结构,通过XRD、孔结构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高水充填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强度的关系,并重点研究了亚硝酸钠对高水充填材料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及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水充填材料的水化产物主要是以钙矾石为主的胶凝材料;亚硝酸钠具有促进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水化和改善高水充填材料硬化体孔结...

  • 冷轧变形对TiNi合金阻尼特性的影响

    作者:杨恒; 鲁玺丽; 赵连城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冷轧变形对TiNi合金阻尼特性的影响,及TiNi合金马氏体的阻尼特性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透射电镜分析、动态机械分析和音频阻尼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冷轧变形后Ti50Ni50合金马氏体的阻尼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低频和音频时,Ti50Ni50合金马氏体的阻尼值随着冷轧变形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且音频时热马氏体...

  • 金属Cu液态结构的纳米晶粒模型

    作者:田学雷; 沈军; 孙剑飞; 李庆春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研究液态Cu的短程有序结构,建立了液态微观结构的纳米晶粒模型,从晶体X射线衍射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固态Cu衍射峰的宽化计算出了液态X射线衍射强度曲线.计算出的强度曲线与实验获得的液态Cu的X射线衍射强度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证明纳米晶粒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Cu的液态短程有序结构与其固态晶体结构存在着密切相关性,即Cu的液态短程...

  • 纳米Al2O3/ZrO2复合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陈国清; 张凯锋; 王国峰; 张蕾 刊期:2004年第01期

    高性能的复合粉体是制备纳米复相陶瓷材料的关键.采用醇-水溶液加热法结合共沉淀过程制备纳米Al2O3/ZrO2复合粉体,研究了不同沉淀剂对粉体团聚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比表面积测定等技术对获得的纳米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NH4HCO3作为沉淀剂可以得到几乎无团聚的碱式碳酸盐前驱物,该前驱物在煅烧过程中的物...

  • 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效果的影响

    作者:曹海琳; 黄玉东; 张志谦; 姚旺 刊期:2004年第01期

    分别采用磷酸、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铵3种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改性处理,研究电解液种类对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酸碱滴定法、原子力显微镜表征和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IFSS)测试,分析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表面形貌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磷酸和氢氧化钠电解液处理时,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

  • 氧化锆纳米粉体烧结性能研究

    作者:韩敏芳; 彭苏萍; 杨翠柏; 刘泽; 王军伟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了研究纳米氧化锆粉体的烧结性能,以4种不同粒度的氧化锆粉体为原料,在热分析仪上测试了室温~1000℃范围内坯体的形变量和热膨胀性能.采用1450℃恒温1~6 h的烧结工艺,制备了氧化锆陶瓷,并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粉料1次粒子粒径越小,其初始烧结温度越低;粉料的团聚粒径越小,分布越窄,坯体的烧结致密化越容易.

  • 小锥角零件多道次剪旋成形试验研究

    作者:徐文臣; 单德彬; 吕炎; 李春峰 刊期:2004年第01期

    针对小锥角零件(半锥角α=7°)的成形,以LF2,LF6,LF21铝板料为原料,采用先预制坯后多道次剪旋的成形方案,试验研究了材料塑性、工艺参数和壁厚减薄率对旋压件成形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成形小锥角零件的合理方案.研究表明:材料的塑性对可旋性有很大影响,为获得较高的成形极限,材料应同时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适当的加工硬化性;在每道次前均退火的条件下,合...

  • 花键冷挤压用组合凹模内径收缩量的计算

    作者:张治民; 张宝红; 马映峰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研究花键组合凹模压入预应力圈时内径的变化规律,实验研究了轴向压合量对凹模内径变化的影响规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组合凹模压合后凹模内径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花键挤压用组合凹模压合时,大径比等直径的圆凹模内径收缩得慢,而小径则比等直径的圆凹模内径收缩得快.

  • 燃烧合成ZnFe2O4的相转变与反应机制研究

    作者:李垚; 赵九蓬; 姜久兴; 赫晓东 刊期:2004年第01期

    采用"气窒"法实现燃烧波的"淬熄",获得了燃烧合成Zn铁氧体粉体不同阶段的燃烧产物.采用XRD、SEM和mossbauer谱研究燃烧产物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变化.提出了燃烧合成Zn铁氧体的溶解-析出机制,即铁粉在氧气中燃烧,被氧化成Fe2O3.在高温下,Fe和Fe2O3部分熔化成液相.高熔点的ZnO颗粒悬浮于液相中并逐渐溶解,最后Zn铁氧体逐渐从液相中析出.此外,结合...

  • Fe3Al/18—8异种材料真空扩散焊工艺研究

    作者:李亚江; 王娟 刊期:2004年第01期

    研究了Fe3A1/18-8异种材料扩散焊中工艺参数对界面结合、接头变形状况和剪切强度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Fe3Al/18-8异种材料扩散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合适的扩散焊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1 020~1040℃,保温时间45~60 min,焊接压力12~15 MPa.

  •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倍半硅氧烷膜性能研究

    作者:张兴文; 胡立江; 吕祖; 孙德智; 孙毅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了研究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倍半硅氧烷膜(m-M-S)的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EOS改性的倍半硅氧烷膜材料(m-MST),利用扫描探针电镜、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等技术对m-MST成膜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此膜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结构薄膜材料,波长345~2500nm范围内膜层的透光率为98%~99%;TEOS含量在20%时,薄膜体系的...

  • Ni/TiO2复合镀层光催化抗菌性能的研究

    作者:迟广俊; 姚素薇; 范君; 张卫国; 王宏智; 任光勋 刊期:2004年第01期

    为了研究TiO2在镀层中的光催化抗菌活性,以不锈钢为基体,制备了Ni/TiO2光催化抗菌功能性复合镀层,测定了镀层中TiO2微粒的复合量,考察了Ni/TiO2电极的光催化析氢性能,利用ESEM观察了镀层的表面形貌,并探讨了半导体TiO2光催化杀灭细菌的机理.研究表明:当镀层中TiO2复合量达到21.98%时,Ni/TiO2复合镀层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

  • TiC—TiB2复相陶瓷的氧化行为研究

    作者:朱春城; 赫晓东; 张幸红; 曲伟 刊期:2004年第01期

    对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的TiC-TiB2复相陶瓷的氧化行为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于1000℃范围内,随氧化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氧化增重符合抛物线规律;在600℃时,TiB2首先被氧化成TiO2,在1000℃时TiB2、TiC均被氧化成TiO2,表面形成致密的TiO2氧化膜,阻止内部继续发生氧化,这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