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成长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成长》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562/Z,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前沿视点、探索研究、立德树人、教改前沿、基础教育、文学艺术

主管单位: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人之初杂志社
国际刊号:1672-4607
国内刊号:44-1562/Z
全年订价:¥ 307.20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5446
总被引量:30
H指数:3
  • 阳光教育与艾滋的有色眼镜

    刊期:2006年第11期

    近日,江苏技术师院艺术学院56岁的副教授莫小新,在一场以“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的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向三十多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学生们纷纷表示,莫教授当天“裸体版”的言传身教让人惊愕和敬佩。

  • 如花似玉:女性器官的真相

    作者:潘绥铭 刊期:2006年第11期

    我们中国人,经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一个女人的美丽,它已经成了一个成语,可是,现在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女性的外阴的美丽。

  • 资讯

    刊期:2006年第11期

    情色艺术蛋糕现在在美国的迈阿密市颇受欢迎,原因是当地新开了一家非常出名的“性情蛋糕店”。店主玛拉获得“糕点艺术”学位后,本来从事的是传统蛋糕制作,去年,她的一位同志朋友因为圈内人要举行宴会,请她制作了样式特别的蛋糕,

  • 声音

    刊期:2006年第11期

    “如今,许多美国家长都有一个担忧,那就是在大众传媒使电视节目充斥性、暴力和物质主义的今日,教育孩子健康长大已经变成极其困难的一件事了。” ——美国凯塞家庭基金会最新的调查显示,美国电视节目上的性画面,包括接吻、拥抱、谈性和性交镜头与1998年相比较有明显增长,不仅性画面出现频率翻了一番,所有节目中更是有70%的内容在谈论性或...

  • 数字

    刊期:2006年第11期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报告表明,美国高中生有过性生活的人点46.8%,承认有多性伴侣的人有14.3%。这是对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15-18岁公立和私立学校高中生作的匿名年轻人危险行为的问卷调查,目的旨在了解美国学生涉及HIV感染或其他相关疾病的危险程度,有2.1%的学生承认至少注射过1次违法,还有不少学生具有其他与艾滋病相关的...

  • 冷知识

    刊期:2006年第11期

    多边恋:Polyamory,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poly(多)和拉丁语的amo(爱)。最早见于1990年一篇《一把情人》的文章,其定义为“爱一个以上的人”,这种爱可以是、情爱、精神之爱或它们的任意结合,这将取决于所涉及的每个人的欲望和看法能否一致。

  • 有趣的蝴蝶效应

    刊期:2006年第11期

    有人说,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能在美国引起一场龙卷风,并把这取了个好听的名子——蝴蝶效应,话虽然夸张了点,但生动说明了这个世界是互相影响的。比如,南京某医院挂出广告说,长得像明星的病人,看病就可享受折扣,像李宇春的甚至可以低至两折,生活真是无奇不有,我们再用蝴蝶效应看看其他有趣的现象吧。

  • 艾滋考验中国青年——中国青年面对艾滋病的风险、反应和困惑

    刊期:2006年第11期

    自1981年美国公布世界首个艾滋病例以来,艾滋病就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纪杀手”,在全世界艾滋病死亡人数已达2500万的今天,艾滋病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我们青年人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4年7月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有大约6000名青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将成为“青年人疾病”,在15至24岁...

  • 盲点激活

    刊期:2006年第11期

    艾滋病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早期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称作“同性恋病”。1982年,它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1986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被统命名为HIV,它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 同志:我只能尽量选择做自己

    作者:罗德富 刊期:2006年第11期

    在中国,由于某些理解的偏颇,原本属于慢性传染病的艾滋病,被赋予了太多的道德含义,甚至某些旨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也在不自觉地强化着这种道德含义。而在某种程度上,艾滋病并不是人人“机会均等”地传播的。它首先和主要地危害到我们社会中某些所谓高危群体,于是,同性恋、小姐等少数族群,便成了被歧视的边缘人,而他们自己,也因为自...

  • “小姐”:被爱是件奢侈的事

    作者:冯佳奇 刊期:2006年第11期

    柳叶眉已经不大能回忆起在家乡的事情了,从初中毕业出来打工至今,“已经很多年了,对那里的印象都模糊了,和爹妈多是电话联系,反正我每个月总要寄钱回去,寄钱之前也会问问家里的情况”。前段时间她回了趟家,原定要在家休息个把月,但只待了不到几天,她就赶紧回来了。

  • HIV感染者:保持乐观,好好生活

    作者:刘艺桦 刊期:2006年第11期

    找BILL采访很难,通过医生,辗转找了几次,才联系上,我一直小心着不敢提到“艾滋病”的字眼,他和我的讲述里,也是常用“这个病”来代替:“我是去义务献血的时候检测出来的,当时我就有点忐忑和心虚,毕竟自己发生过那么多无保护的性行为了。知道结果时,天都要塌下来了,绝望,除了绝望还是绝望,一路上看到的景物都是黑色的。

  • 我只认识艾滋

    作者:雨彬 刊期:2006年第11期

    早些年前,大多数人听到艾滋病都会感到恐慌,这种恐慌来自于强烈的个人保护意识、以及对艾滋病认知的有限程度,如今好多年过去了,我们的青年们对艾滋病又有些怎样的新看法?

  • 艾滋离我很遥远

    作者:Carleen 刊期:2006年第11期

    林木是一名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听说要问她一些有关艾滋方面的东西,她连忙说她对艾滋了解不多:“我是高中时才知道‘艾滋病’的,那时同学间互相会用‘AIDS’或者‘艾’字开头的病来说对方,纯粹随口调侃。在我的印象里,艾滋病就是被大众所鄙夷的脏病。”

  • 那些年轻的防艾义工

    作者:戴平光 刊期:2006年第11期

    国外的义工体制比较完善,有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制。要成为义工,你需要有高的素质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国内义工,更多的是一些社会性的群体,他们的道德价值以及对自己所做的志愿者工作的价值评价,和社会人群一样多元。艾滋义工,再有更鲜明的特点,他们活跃在特定的圈子里面,他们工作很小心谨慎,他们甚至活在怀疑中,对隐私看得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