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杂志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991/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水文过程道、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过程、生态模拟、生态管理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0476-0301
国内刊号:11-1991/N
全年订价:¥ 24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13
复合影响因子:0.7
总发文量:1243
总被引量:27455
H指数:82
引用半衰期:7.1176
立即指数:0.1238
期刊他引率:0.9896
平均引文率:34.1333
  • 有效构建我国0—3岁婴幼儿教保服务体系的政策思考

    作者:庞丽娟; 王红蕾; 冀东莹; 袁秋红; 贺红芳 刊期:2019年第06期

    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婴幼儿教保服务及其质量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升、家庭幸福、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效构建普通并有质量的0—3岁教保服务体系,是实现"全面二孩"等国家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是新时代保障"幼有所育...

  • 家庭教育立法:回溯与前瞻

    作者:薛二勇; 周秀平; 李健 刊期:2019年第06期

    办好教育事业,需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合力,家庭教育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立法是保障家庭教育实施的基本制度保障。基于回溯性政策研究,在典型性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可将我国家庭教育立法的政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构建基本规范到形成基本制度,走向了推动家庭教育立法。其政策实施特征体现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与建章...

  • 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比较: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李彩娜; 马田雨; 张豪 刊期:2019年第06期

    社会比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社会比较信息、更便捷的比较途径。与传统的社会比较相比,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比较具有自发性、比较信息的两极化、比较对象的多样化等特征。现有研究发现了社交网络中社会比较对用户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个体与文化因素。未来研究应更关注社交网络中的消极信息...

  • 父母冲突干预方案及对家庭和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作者:邓林园; 周佳莹; 周楠; 高诗晴; 李蓓蕾 刊期:2019年第06期

    父母冲突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适应带来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近年来旨在改善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父母冲突干预方案也越来越多。国内外相关的父母冲突干预方案大致可以分为针对离婚夫妻的干预项目和针对完整家庭的干预项目。这些干预方案有的侧重于说教和信息分享,有的侧重于技能训练;有的关注夫妻沟通和冲突解决,有的则关注父母共同养育。总体...

  •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概念及发展阶段——纪念100周年

    作者:田建民 刊期:2019年第06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自1920年9月至1926...

  • 立足现实 关注当下——论茅盾经典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

    作者:王卫平 刊期:2019年第06期

    茅盾经典现实主义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资源,应该重新认识其价值和重要意义。特别是他立足现实、关注当下、参与时代思考的文学传统,对于当下的价值重建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茅盾在创作实践上开创了现实主义经典的四种品格,即时代性的品格、社会性的品格、政治性的品格、史诗性的品格;在理论主张上倡导现实主义又不独尊现实主义,主...

  • 反传统的焦虑与调适——论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审美辩护”

    作者:王炳中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审美辩护"。主人公基督徒般的忏悔,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其可理解与同情的内心世界,为其外在的行为作合乎逻辑的归因。基于此...

  • 从“逆后”到“贼臣”——戊戌己亥年间康党宣传的策略调整

    作者:贾小叶 刊期:2019年第06期

    戊戌政变后,康党发挥自己的宣传优势,对政变过程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宣传,以证明政变的倒行逆施与自己出逃的合法性。其中,康党对政变主角的宣传经历了从戊戌年的"逆后"说到己亥年"贼臣"说的转变,这是康党依据戊戌己亥年时局的变动作出的策略调整。政变之初,康党对时局的判断是光绪帝将很快被废,甚至被弑,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宣传策略,塑造"逆后"形...

  • 大革命前夕粤省社会生态述论

    作者:敖光旭 刊期:2019年第06期

    辛亥革命摧毁了粤省旧的政治架构和运行机制,新的政府权威和权力系统长期难以确立。进入20年代,从省城到广大乡村,"无政府"权力真空地带逐步扩大,社会控制能力逐级减弱。广州政府财政汲取能力持续萎缩,只能开禁烟赌,对赌盗匪娼的肆虐泛滥更是无能为力,社会风化日趋窳败。来自各省的旧式军队(包括"联军")专横跋扈,遍地设卡苛抽,同时出现大批亦兵...

  • 马克思“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理论及其启示——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再思考

    作者:沈湘平; 赵婧 刊期:2019年第06期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其开启的物质生产逻辑。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Individuen)的存在,直接凸显的是诸个体的共在,即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存在。作为诸个体间联动的社会关系模式,这种具有原初性质的共同活动方式先于生产关系而不能简单归结于生产关系。人类历...

  • “人该如何生活”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作者:田书峰 刊期:2019年第06期

    "人该如何生活"或"何谓好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关切的基本视域。通过与对话者一连串的叩问和对谈、诘难和训诫,苏格拉底所说的"好的生活"的整全面貌也就慢慢呈现出来:第一,"好的生活"必然开始于对德性的追求,这就是"德性转向",即从对外在的自然事物的关心转向到对内在的灵魂德性的关心;第二,"好的生活"始于对自...

  • 对“过程”的发现与探究——设计人类学的内在转向与理论范式

    作者:陈昭 刊期:2019年第06期

    设计人类学是当下设计产业发展和人类学自我审视下诞生的研究分支。缘起1990年代,于2010年代确立其学科分野的地位。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受到21世纪以来艺术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人类学视域下的设计,不再仅仅被作为物化"结果",而是被更多地作为行为的"过程"加以探讨。"设计",不再是某种文化含义或社会结构的固态投射,...

  • 留下、离开还是等待——流动人口城市化的群体分异及其治理

    作者:谭日辉; 王涛 刊期:2019年第06期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时候面临巨大的阻力。流动人口在城市是留下、离开还是等待,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流入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以及当地民众社会包容度的影响。具体而...

  • 半工业化乡村与劳动力的“碎片整理”——工业化潮流冲击下的乡土社会的存续

    作者:李蹊; 董磊明 刊期:2019年第06期

    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解体,人口大量流失或涌入的村庄面临着熟人社会的原子化与去亲密化。与此同时,部分半工业化乡村却依然保持着和谐与活力。在半工业化乡村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的低门槛、高灵活的工作岗位保障了村庄黏性,维持着成员的稳定,乡土性与工业化互嵌之下形成了特有的劳动力配置机制——"碎片整理"。究其原因,一方面,...

  • 公民网络问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困境及其对策

    作者:宇; 姜丹 刊期:2019年第06期

    我国公民网络问责对地方政府传统公共决策模式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处置失当极易引发公共决策困境,甚至导致公共安全事件。若干典型案例表明,公共决策困境中的公众网络参与逻辑如下:公民网络参与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网络舆论失控是公共决策困境的重要原因;理性的公民网络参与有助于走出公共决策困境。为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地方政府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