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杂志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991/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水文过程道、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过程、生态模拟、生态管理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0476-0301
国内刊号:11-1991/N
全年订价:¥ 240.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13
复合影响因子:0.7
总发文量:1243
总被引量:27455
H指数:82
引用半衰期:7.1176
立即指数:0.1238
期刊他引率:0.9896
平均引文率:34.1333
  • 共产党“领导核心”问题之由来与实质

    作者:周良书; 俞小和 刊期:2018年第06期

    学术界关注中共“领导核心”问题由来已久,并在“什么是党的领导核心,如何发挥核心作用”问题上已有共识,但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领导核心”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体系中的位置与形成机制等实质性问题却少有论及。在国际共运史上,能否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熟与否的标志。其形成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且还...

  • 中国社会治理40年:回顾与前瞻

    作者:陈鹏 刊期:2018年第06期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变革,既是一部社会成长史,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文明化进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形态发生深刻变革,逐步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经营”再到“社会管理”最后到“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实现了从“包办社会”到“经营社会”再到“管理社会”最后到“治理社会”的发展历程。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的历史成就...

  •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拓展脉络

    作者:齐亚静; 伍新春 刊期:2018年第06期

    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是探讨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等结果变量影响的理论模型。随着实证研究的积累,该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具体表现为:(1)对工作特征变量进行细分,将工作要求区分为挑战性要求和阻碍性要求并探讨对结果变量的不同影响,未来研究可尝试细分工作资源;(2)引入个体特征变量,如个体资源(包括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基于组织的自尊...

  • 趋近-回避框架下的创造性动机分析

    作者:高钦; 卞冉; 刘欣雨; 王凤鸣 刊期:2018年第06期

    动机和创造性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关注,但以往研究多基于内部-外部、亲社会-反社会等框架分析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近年来,趋近-回避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一方面,与趋近动机相关联的情绪,能够激活趋近动机的外在线索(动作、颜色等),以及个体长期的趋近动机倾向都被发现对创造性有积极...

  • 北师大藏程乙本及乾隆壬子初刊图版考溯--兼谈绍兴蘭藏本、津图本等程乙本的印行次序

    作者:曹立波 刊期:2018年第06期

    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和高鹗校订整理再版的《红楼梦》木活字本,就目前采集到的书影资料加以比较,从封面题签、书首书尾,到序言、绣像、目录,以及正文特征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程乙本,以及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的“蘭藏”程乙本,应为现存完好且刊行较早的两部程乙本。目前可见,程乙本初刊时缺少第四十七回第十二叶,北师本以两叶东观阁嘉庆十六年...

  • 《祁禹传》之谜——文本流传、作者身份及创作命意考论

    作者:李小龙 刊期:2018年第06期

    清人陈尚古著录、茅坤第三子茅镳所作《祁禹传》,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失传的百回巨著。通过文献的考辨可知,其书并未佚失,而是改名为《天缘奇遇》并被收入明代通俗类书之中。探索这一公案的关键在于破解作者利用自己姓名所设之隐谜:茅镳只是茅坤第三子茅贡(后改名国绶)的托名,他因自己姓“茅”之音同于“毛”,名“贡”源于《禹贡》,从而利用《百家...

  • 从“公民友爱”到“兄弟之爱”古罗马社会救助伦理的发展

    作者:刘林海 刊期:2018年第06期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

  • 近世日本“中华”概念的异化

    作者:张子青 刊期:2018年第06期

    汉字“中华”一词在当代日本有着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意涵。这种差异是在日本近世时期出现的。之前,日本知识界曾以“中华”自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仰慕和认同。近世思想家却狂热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持续地将对“中华”的认同和褒扬向着异化和贬损的方向扭转。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山鹿素行以与中国争夺“中华”的荣耀并与中国对抗为己...

  • 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

    作者:宫敬才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有30余年,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是20年。世纪之交经济哲学研究发展到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是重大进步,但“瓶颈”性问题凸显出来: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研究和回答这一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才能深化一步,其体系性架构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 论埃里克·沃格林“新政治科学”的逻辑起点

    作者:叶颖 刊期:2018年第06期

    作为20世纪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埃里克·沃格林在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领域有其独到贡献,但汉语学界对他的研究仍处起步阶段。沃格林在一些核心概念上采用了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用法,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其思想意涵造成了困难。在沃格林所倡导的新政治科学中,“寻求秩序”是其理论工作的目标,而“秩序”既意味着人所经验到的实在的结构,又指...

  • 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

    作者:李景林 刊期:2018年第06期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

  • 再造生存空间:乡村振兴与环境治理

    作者:王晓毅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着宏观现代化不足和微观现代化过度的问题,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于微观的过度现代化。如果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将乡村发展看作是化解城市经济危机和扩大国内社会需求的手段,进而使乡村成为经济增长点,或者将乡村振兴仅仅看作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策略,在微观层面上推动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村消费水平,都将进一步加...

  • 互依联盟何以可能?--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之关系及其改革走向

    作者:张荆红; 丁宇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中共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然而,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依联盟实践表明,国家和社会...

  • 革命文物概念及其界定

    作者:贾旭东 刊期:2018年第06期

    明确革命文物概念,是出台和落实革命文物政策、充分发挥革命文物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革命文物的概念经历了孕育、形成和基本成熟三个发展阶段。在政策和学术领域,对革命文物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分歧在于对革命文物中的“革命”一词究竟是泛指还是特指的不同理解。应该坚持大历史观原则,以的《新民主主义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 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

    作者:魏义霞 刊期:2018年第06期

    康有为怎样看待先秦诸子的内在联系?他的看法对20世纪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有怎样的意义?学术界尚无系统的说明。研读原著可知,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公孙龙纳入了视野。总的说来,与对思想的关注、挖掘和诠释相比,他显然对公孙龙的学术身份或学派归属和传承谱系更感兴趣。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在思想传承的梳理中竟然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