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

杂志简介:《北京警察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116/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法学与法律适用、社会治安、现代警务、公安管理、侦查研究、犯罪研究、教育与训练

主管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北京警察学院
国际刊号:2095-5758
国内刊号:10-1116/D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9
复合影响因子:0.54
总被引量:2158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274
期刊他引率:1
  • 邓小平理论与三大精神传统论纲之一——现代性观念的选择

    作者:柏友进 刊期:2006年第04期

    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传统以显著的方式影响了邓小平的理论旨趣。在现代性观念谱系的选择中,邓小平重新评估了现代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进步意义。对以理性为支柱的现代性科学精神的重新弘扬,确立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向现代性传统回瞻的必然。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作者:杨楠 刊期:2006年第04期

    20世纪末叶,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实现了由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经济增长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历史转变,而这一追求,在邓小平理论中也有着十分鲜明而集中的体现。邓小平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突出了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使以人为本成为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

  • 宪政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作者:孙祥生 刊期:2006年第04期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现代宪政的产生与确立使人类社会的和谐从理想走向现实,也为社会和谐注入了新的内涵。从宪政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是理性和谐的社会、均衡和谐的社会、对立和谐的社会、动态和谐的社会、持久和谐的社会。

  • 宪法权利如何通过私法之门——“馒头案”引发的法学思考

    作者:邵长茂; 史广龙 刊期:2006年第04期

    年初互联网上的“馒头”事件在法学上具有深入发掘的理论价值。对“馒头案”涉及的私法问题、宪法问题以及宪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并结合德国经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权利冲突解决方案,为宪法权利进入私法、发展私法提供一种“实证”性的进路。

  •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创新——初步的建议与设计

    作者:赵星 刊期:2006年第04期

    缓刑作为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监禁替代措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使用频率最高的刑罚辅助手段之一。针对目前我国缓刑机构存在着形同虚设的情况,应该设立由中央财政支持的专门的缓刑委员会,探索建立缓刑听证制度,推行缓刑保证金制度,不断推动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 论社会危害性的二重建构及与刑事违法性之关系

    作者:张杰 刊期:2006年第04期

    社会危害性可以从社会意义上和刑法意义上进行二重建构,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为基础,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在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选择后,才能上升为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稳定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是统一的;而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则具有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与刑事违法性...

  • 论设立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规制条款之必要性

    作者:欧阳爱辉 刊期:2006年第04期

    受传统观念限制,我国对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研究较少,而实质上该类犯罪却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从概念、罪刑法定原则和社会危害性三个视角出发,论述在我国刑法中设立有关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的规制条款大有必要。

  • 生命科技犯罪引论

    作者:刘长秋 刊期:2006年第04期

    生命科技犯罪是近年来频繁多发的一类犯罪,这类犯罪在各国生命科技法中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我国刑法应当介入对生命科技犯罪的防治,但立法者应当理性把握防治生命科技犯罪的原则和理念。作为防治策略,刑法应当明确规定生命科技犯罪。

  • 依法实施刑事技术鉴定的理性思考

    作者:郑卫平 刊期:2006年第04期

    当前刑事技术鉴定中存在着自侦自鉴、受理鉴定检材随意性强、原鉴定人与重新鉴定人主体同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既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律监督缺乏和立法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应通过立法,完善刑事技术鉴定的法律监督程序,规定违法鉴定的程序性后果以及完善鉴定人员的法律责任,以彻底消除这些问题。

  • 公司慈善捐赠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作者:张怡超 刊期:2006年第04期

    公司社会责任一度引起公司法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作为商事主体的公司该不该进行慈善捐赠,怎样平衡公司捐赠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如何建立既鼓励其捐赠又对捐赠行为进行适当约束的制度安排,涉及到公司法理念的转变和公司内部制度的合理化。

  • 侦查构造理论评析

    作者:韩德明 刊期:2006年第04期

    侦查构造理论是诉讼构造理论的衍生,是诉讼构造理论的一个特定方面。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侦查构造理论均存在各自的理论缺陷。中国侦查构造有自身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应按照法律程序的价值精神完善我国的侦查构造。

  • 试论以情报信息制导为特征的精确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模式

    作者:靳新 刊期:2006年第04期

    刑事犯罪发案总数高位运行,而多发性侵财犯罪占到很大比例,这是公安机关刑侦工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刑侦部门迫切需要转变观念,用情报信息制导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的新理念、新模式,提高打击力度,应对严峻挑战。

  • 街头诈骗案件的分析与控制对策

    作者:任怡 刊期:2006年第04期

    街头诈骗犯罪的防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根据街头诈骗犯罪案件的规律和特点,通过社区宣传教育、强化公安基础工作等措施强化当前街头诈骗犯罪的预防工作。

  • 刑事技术与侦查关系的新思考:服务还是合作

    作者:李江春 刊期:2006年第04期

    随着当前社会法制观念的发展变化,刑事技术服务于侦查的传统认识已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顺应当代诉讼理念变化和刑事司法证明方法的转变,新形势下刑事技术与侦查的关系定位应当作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服务”模式转向“合作”模式。

  • 《折狱龟鉴》中的审讯思想初探

    作者:吴茜 刊期:2006年第04期

    成书于宋代的《折狱龟鉴》包含大量的审讯思想和侦查策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科学价值,在实际办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考察这些审讯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汲取其精华为现代侦查讯问提供借鉴,实现古为今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