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杂志简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学术论坛、中外影史、资讯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国际刊号:1002-6142
国内刊号:11-1677/J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6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1685
总被引量:6544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8.5
立即指数:0.015
期刊他引率:0.8246
平均引文率:3.9398
  • 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

    作者:徐立虹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巴赞电影理论开始面临被彻底"解构"的挑战,美国学界在当今的媒体制度语境中对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价值进行了及时地重新探索和评估,并借此来分析数字媒体时代电影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其中关于"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索引性"(indexicality)问题的讨论和对此前关于巴赞电影理论标准概念化解读的重新纠正成为数字媒体时代巴赞电影...

  • 幻觉的真实——数字时代下重访巴赞电影理论

    作者:康文钟 刊期:2019年第03期

    数字时代下,电脑算法与层级处理逐渐替代了纯粹光学记录的胶片,巴赞提倡的长镜头、景深镜头映射出的"真实美学"体系在这一语境下遭受到来自"数字美学"的冲击。他推崇的"不受人为干扰""与时间抗衡"的摄影机在数字时代下也面临着"去功能化"的危机。尤其是在达德利·安德鲁提出"摄影机已成为辅助工具",以及列夫·曼诺维奇提出了"电脑本体论"之后,不仅...

  • 从电子抽象到代码改造——程序艺术的编码方法

    作者:赵宏伟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以创意编程艺术的兴起与普及为背景,通过对从电子抽象到代码改造这条程序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解析,阐述程序艺术编码方法背后的文化理论机制,并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针对艺术家与编程语言之间的交互思维模式及其相关艺术实践展开论述,探讨程序艺术编码方法对当代数字艺术产生的影响。

  • 后人类影像异托邦的自反性生成:《黑镜》的自反性构境研究

    作者:董阳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在后人类语境下结合自反性理论与异托邦理论分析现象级剧集《黑镜》的构建策略、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作为深具自反性的影像异托邦,《黑镜》描绘了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生活图景:后人类化的现代性经验使人类处于精神意义上的断零与迷失;主体裂变出意识副本,象征着人类异化、分裂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被笼罩在以信息技术与文化工业为表层面目的...

  • 社会经济情境电影产业的结构性透视与类比评析

    作者:张婷婷 刊期:2019年第03期

    媒体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全球电影产业生态,电影发行亟需被重新定义与定位。电影发行应当涵盖内容获取、质量控制、经济投资以及管理协调等核心职能。完整的发行模式能防止电影产销流程的偏废,进而有效经营创意产权的附属市场与多元窗口。各国制片方、发行商和映演商通过电影发行进行创意产权的开发利用与权力角力,形塑出美国大片厂的寡头独占系统...

  • 作为社会实践的电影阅读——2018年国内电影类图书盘点

    作者:陈琰娇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电影市场和图书市场的交叠中,2018年国内电影类图书出版整体呈现出品牌书系竞争愈发激烈、学术热点更为强化的趋势。品牌书系在整个电影类图书的发行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电影研究译著依旧是重中之重,国内研究专著仍处于弱势。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把电影类图书看作是一种了解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乐趣与意义的社会实践,并从市场格局、市场热点和...

  • 《四个春天》:景框之外诗意地栖居

    作者:王淳 刊期:2019年第03期

    纪录电影《四个春天》讲述了导演陆庆屹年迈父母朴素而诗意的晚年生活。影片跳脱出纪录片常规的创作模式和叙事策略,由琐碎的日常镜头拼贴而成。这部电影是导演个人家庭影像的精编与汇总,从其影像文本中生发的现实关照已远大于影片自身。尽管片中一部分电影语言略显粗糙,叙事逻辑亦不乏生硬之处,但影片上映以来获得各阶层受众的广泛认同,在社交...

  • 《阿拉姜色》:去奇观化与道德困境的旅程式解决

    作者:崔辰 刊期:2019年第03期

    松太加导演的《阿拉姜色》呈现了一个发生在朝圣路上的普通藏族家庭的爱情、亲情故事,故事远离对藏式奇观化元素的视觉塑造,着重内省视角中的细腻情感更迭,并以"旅程式治愈"将人际间的困境得以解决,而藏族文化作为一种隐含在文本中的文化基因,又成为故事的文化驱动力。

  • 《四个春天》导演访谈

    作者:陆庆屹(受访者); 孙红云(采访者); 张浩(整理)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一部完全以家庭影像为素材的笫一人称纪录电影在国内影院上映,并一定程度上,该片在全国范[科内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爱悄、父母、儿女之间关系的回应和思考这部纪录片能够通过院线发行并及时实现这样积极的社会功能在屮国院线电影中实属不多见。

  • 公众娱乐与政治:抗战时期电影在成都公共生活中的角色

    作者:任佳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影的诞生影响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既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公众娱乐的方式,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对电影的研究也常常走向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方向。作为重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也是研究城市文化的有力观察点。本文以成都电影为起点,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市...

  • 论中国早期侦探片的类型探索与意识批评(1920-1949)

    作者:徐红 刊期:2019年第03期

    侦探片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描写侦探英雄调查隐秘事件或犯罪案件的类型电影。自《车中盗》(1920)始,我国本土电影公司亦尝试制作侦探片。从类型的草创、砥砺、提升和完善,直到形成"霍桑探案""中国的陈查礼"等本土化的侦探片品牌,国产早期的侦探片经历了一个曲折动荡的发展过程,并逐渐成长为本土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商业类型。在此过程中早期影人徐欣...

  • 从南斯拉夫到塞尔维亚:电影与国家认同

    作者:罗军; (塞)内韦娜·达科维奇; (塞)亚历克桑德拉·米洛瓦诺维奇; (塞)杨科·巴利亚克 刊期:2019年第03期

    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半岛,是塞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在长期与周边民族错综复杂的交往中,一直寻求着文化的独特性及相应的国家认同。塞尔维亚电影及其国家认同的建立历经坎坷。在塞尔维亚作为南斯拉夫一部分的若干时期和它独立建国之后,塞尔维亚电影都在巴尔干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它属于南斯拉夫时期,塞尔维亚电影通过"游击队史诗电影""...

  • 论“粒子系统”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以火焰、海浪、冰雪为例

    作者:许乐; 张喻亭 刊期:2019年第03期

    粒子系统是一种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中用来模拟特定模糊现象的技术。在电影特效领域,粒子系统有着各种各样的应用。尤其是针对风、云、火、水、冰、雪等自然景观的模拟,粒子系统的表现尤其出色。本文介绍了粒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以具体影片中的火焰、海浪、冰雪等特效场景为例,分析了粒子系统在这些电影特效中的实际应用及美学效果。

  • 提升VR媒介影像叙事效果的现实策略

    作者:刘宏宇; 王鲁婧 刊期:2019年第03期

    VR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但VR影像商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而如何合理搭建VR影像叙事结构和设计VR影像叙事进程,就是其中限制VR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主要难关。为了帮助从业开发者们克服这样的现实困难,本文尝试从各种不同的叙事技术维度上展开深入分析,力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兼具创造性和可行性的思路。

  • 构建艺术史学科的几个问题及启发性思路

    作者:王伟 刊期:2019年第03期

    自2011年"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之后,国内艺术学理论领域的研究者就在为建构一种与各门类艺术史相区别的"一般艺术史"而展开论证。在众说纷纭中凸显出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要建构一般艺术史?有研究者以黑格尔的《美学》或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作为一般艺术史的理想写作模式。这样写成的一般艺术史与历史美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