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杂志简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学术论坛、中外影史、资讯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国际刊号:1002-6142
国内刊号:11-1677/J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6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1685
总被引量:6544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8.5
立即指数:0.015
期刊他引率:0.8246
平均引文率:3.9398
  • 后融合时期香港本土电影中的“港味”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7年第04期

    ECFA之后,华语电影的融合与发展进入了后融合时期。这一时期,香港本土电影一直进行着文化保育的努力,努力恪守能够传承其本土文化血脉的“港味”美学。这种恪守体现在三个方面:刻意放大港式人文理念中与内地主流价值观的差异性;回归香港电影中特有的经典类型,如灵异片、黑帮片、情色片等,并以此唤起观众对经典“港味”的集体记忆;注重表现当下...

  • 回望香港电影二十年

    作者:乔奕思 刊期:2017年第04期

    香港电影回归二十周年,在转型与合拍的探索之路上,经历起伏与低谷。香港导演在质疑和责备声中,收获商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在香港本土萎缩的电影产业中,也培育出一批以小成本作品冒头的电影新导演。然而,在产业的数字光环背后,香港导演接纳主旋律电影,甚至成为主旋律题材商业化的重要旗手,也不过在最近五年渐趋明显。香港电影人才进入内地,抛却身份...

  • 198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性别叙事与文化想象 以“新艺城”电影为例

    作者:叶航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着重分析“新艺城”喜剧电影中的两性形象与性别叙事,以及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想象与商业逻辑。“新艺城”喜剧中的男性角色是小男人形象与大男子主义的综合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再现”和“性别规训”更带有男权色彩。然而,大众消费文化是多种力量和逻辑相互较量与协商的产物,“新艺城”喜剧一方面通过渲染男性之间的同性社群关系与同袍友情来...

  • 导演类型化创作中的“元素融合战略”与“连续性营造” 评《记忆大师》

    作者:王少白 刊期:2017年第04期

    如果说影片《催眠大师》在青年导演陈正道的个人创作历程中留下了足够鲜明的印记——是一种共识性认知的话,那么作者在此基础上积蓄发力的后续创作,理所应当获得观众群体更多、更充分的关注。实际的情况印证了这种趋势:自影片《记忆大师》(Battle of Memories)公映伊始,该片所带来的种种“效应”就开始显现,而截至笔者撰文的这一个多月期间(...

  • 港式情怀与内地认同 解析《拆弹专家》的类型元素

    作者:许乐; 阳宗原 刊期:2017年第04期

    《拆弹专家》作为一部制作精良的类型电影,为内地观众带来了久违的“纯港产片”的观影体验。影片既延续了香港警匪片惯常的港式英雄的形象塑造,又通过对港片中“赴死”情结的升华赢得了内地观众的情感认同。这部电影所包含的导演创作思路、人物情节设定以及合拍模式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

  • 美食提喻法 评《喜欢你》

    作者:陆嘉宁 刊期:2017年第04期

    好莱坞类型片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的商业美学原则有其平面化、简单化的弊病。然而,商业美学绝非与文化绝缘,类型片文化编码甚至比所谓的艺术电影更加严密,后者更趋近现实生活的杂芜和暧昧,且不像类型片那样急于将相对肤浅的意义在短时间内准确传达给接受者。制作精良的类型片会构建一套封闭自洽的提喻象征体系,让视觉所及的每一个细节、人物的每...

  • 论当下电影网络发行问题及对策

    作者:唐玲玲; 伊忠辉 刊期:2017年第04期

    2016年无疑已成为终结我国电影快速增长的一年,其中,大量中小成本电影存活空间狭窄,盈利模式单一的现象仍旧突出。同年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卢米埃影业创始人邵征指出,目前中国电影90%以上收入来自影院,这对我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尤为不利。与此同时,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不断增加,他们都是电影现存或潜在观众。那么基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大力开...

  • 走出网剧创作的网感误区

    作者:赵兴 刊期:2017年第04期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端用户数量猛增,网络视频的地位逐渐上升。众多传统影视制作人和大量资本涌入网剧市场,产业呈井喷发展态势。这些足以说明,网剧/网络大电影创作正在成为当下影视行业涌入者和从业者最聚集的领域。然而在网剧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于网剧创作特点和对“网感”一词的误读,正在成为网剧创作发展的阻碍,因此本文以影视创...

  • 有意味的神话造型 中国神怪电影的创意之维

    作者:安燕 刊期:2017年第04期

    当下我国神怪电影创作存在着题材的表面化与技术化倾向过度泛滥,精神面向严重缺失的危机。如何发扬神怪片的类型传统,开掘其神话源泉,深掘其贯古通今的精神价值,是神怪片创作要解决的“真问题”。有意味的造型是神怪片蕴涵、体现神话精神的关键,从我国神怪电影的造型困境、造型原则、如何创意三个层面探讨神怪片造型的创意维度,指出其核心理念是...

  • 狂野与嬉笑 走进传奇电影巨匠库斯图里卡激情又梦幻的创作之旅

    作者: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刊期:2017年第04期

    谈论电影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我很担心有经验的电影导演、创作者给出的答案也许完全不能帮助到初学者,因为我们可能会谈一些技巧,以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但是很少探讨作者电影创作的真正精华。在欧洲看电影的机会非常多,但这对于电影的未来未必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窗口,可以在手机上、电脑上,甚至家庭影院看电影,这中间的危...

  • 各有所乐,各有所忧 中意社会文化差异下的喜剧电影对照

    作者:保罗·格诺维瑟; 潘若简 刊期:2017年第04期

    潘若简(以下简称“潘”):您是1966年出生的,正处在创作的黄金时代。到《完美陌生人》(Perfetti Sconosciuti,2016)之前您已经作为编剧和导演有17部作品了,大部分是您本人同时担任编剧和导演两项工作,而且都是跟喜剧相关的。但您本身并不是电影专业的,而是商业管理、广告专业,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开始了电影创作?保罗·格诺维瑟(以下简...

  • 照亮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一纸婚约》导演张辉访谈

    作者:张辉; 益才 刊期:2017年第04期

    益才(以下简称“益”):张辉老师,您于去年创作了电影《一纸婚约》,那么这部影片在今年的4月份获得了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评委会主席还对这部电影的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休斯顿当地展映后的采访过程中,一些外国观众谈到吸引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缘于这部电影的名字——A Paper Marriage。对于“一纸婚约”的这个名字您是怎...

  • 战争片的剧作之道 《建军大业》编剧创作谈

    作者:赵宁宇; 方兆力 刊期:2017年第04期

    缘起与布局方兆力(以下简称“方”):你是怎么想到了要写《建军大业》这部戏的?赵宁宇(以下简称“赵”):我觉得就是历史发展走到这一步,需要写。在2008年我参加《建国大业》拍摄,这已是快九年了,很多当时的处理手法有点冲破禁区的意思,比如说站到房上去了,比如王宝强丢了个手榴弹要炸大院,其实这都是非常新的创意。这一关过去之后我发现整...

  • 机械运动与身体动态:以早期电影和192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理论为例

    作者:伊莎贝拉·孚琪; 刘斐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追述了运动这一概念的变迁轨迹。从20世纪初开始,科学发明和理论促使运动这一观念变成一个核心概念,而电影则被解释成一种“运动的艺术”,截至1920年代,运动在理论中被表述为电影的恰当“材料”,并被加以不同形式的抽象。文章的第二部分处理了192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理论,运动在其中被概念化,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一种由电影这一媒介所特有...

  • 姿态的影像及其生命政治:阿甘本的电影理论

    作者:支运波 刊期:2017年第04期

    阿甘本的电影理论既处于由布莱希特所开创,后经本雅明、德勒兹等人所不断推进的姿态论路径之中,也内置于他的现代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之处。就前者而言,阿甘本将姿态论电影带入到生命政治范式的新情境;就后者而言,姿态又是往返于美学与政治之间的门槛与节点。而最终,两者都聚合于庇护赤裸生命和激发生命潜能的弥撒亚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