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杂志简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学术论坛、中外影史、资讯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国际刊号:1002-6142
国内刊号:11-1677/J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6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1685
总被引量:6544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8.5
立即指数:0.015
期刊他引率:0.8246
平均引文率:3.9398
  • 告别叙事:当下国产电影中的“后情节电影”与“景观电影”

    作者:陈琰娇 刊期:2015年第02期

    近几年国产商业片中出现了两种颇具争议的话题电影,一者是剧情发展和主角情感关系越来越松散的"后情节电影",一者是将日常生活仅仅呈现为景观展现的"景观电影",二者的兴起虽带动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但剧作的阐释重点已不再着力刻画、追寻人物情感,也逐渐告别了文本叙事。本文借用"后情节电影"(Post-plot cinema)和"景观电影"(Spectac...

  • 《智取威虎山》:“革命中国”的想象、追认与终结

    作者:路杨 刊期:2015年第02期

    经过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实验"与80年代以来的文化意识形态变迁,在文本与历史的多重互文中,徐克执导的3D版《智取威虎山》显示出某种新的文化症候。本文旨在将影片置于同题材电影的序列中,分析其英雄叙事的风格资源、逻辑悖谬以及该电影对某种政治修辞学的置换,在历史语境与文化逻辑的断裂与绵延中,揭示当下时代对于一个"革...

  • 电影与中国城市形象传播

    作者:黄鹤 卓伯棠 方志鑫 刊期:2015年第02期

    随着全球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运用电影传播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自身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将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电影的内容与形式、对城市形象传播的途径、对个人与城市以及国家的影响、还有电影本身具有的某些负面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电影在加深城市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自觉、凝聚国家...

  • “80后”编剧们的“小叙事”

    作者:陈林侠 刊期:2015年第02期

    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批具有文学、剧作专业背景或是典型科班培养下的编剧,如鲍晶晶、郭敬明等人,形成了当今所谓的"80后"编剧风格。他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性经验: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有限的阅历,构造了一个带有自我时代体温的"小叙事",其中的事件、情景、人物无不蕴含着"小"的意味,在与"大时代"的张力中营造了"举重...

  • 从观众的心理需求出发——《重返20岁》音乐监制、台湾音乐制作人陈俊廷访谈录

    作者:陈俊廷 李春 刊期:2015年第02期

    台湾青年导演陈正道近年专注类型电影创作,其执导的影片以良好的社会反响及市场回馈引起广泛关注。以中韩"一剧两拍"全新合作制片模式拍摄的《重返20岁》,是陈正道创作团队对音乐类型片的探索与创新。这部奇幻音乐喜剧在影院放映的热烈剧场效果,近年来不多见。最终影片赢得扎实的票房业绩,"有泪、有笑、有内涵"的观众口碑。本文是对《重返20...

  • 尊重电影创作规律 追寻电影影像品质

    作者:穆德远 刊期:2015年第02期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110年的历程中,电影摄影在不同时期下都紧随世界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并不断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从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影像开始彰显民族特色;在"十七年"时期确立了一切摄影造型手段为影片主题服务的原则;80年代"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问题又引发了中国电影创作方法的大讨论,致使90年代中国电影在造型上各有特色,影像风...

  • 顺从的反抗者——齐泽克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本读解

    作者:陈彦均 刊期:2015年第02期

    从阿尔都塞到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经历着从幻觉到幻象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批判也由"症候式读解"朝向"穿越幻象"而发展。作为理论的实验场,意识形态批评始终在电影文本的细读层面保持着充沛的活力,如果说"症候式读解"使电影得以发挥介入社会现实的功能,那么"穿越幻象"的存在则不但导致了批评自身的复杂,而且在此复杂中我们确知了意...

  • 电影与物是否存在一种以客体为导向的电影理论

    作者:杨北辰 刊期:2015年第02期

    本文试图通过引入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的相关思考,重新考察电影与物(Thing)之间复杂及模糊的本体关联。电影长久以来作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主体化工程,抑或以认知作为核心架构的美学范式,其实都将"非人"的存在,即物排除在电影理论的话语范畴之外。这篇论文作为一个庞大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希冀以物作为某种贯穿始终的线索,反...

  • 《野花》:为了故事舍弃所有技巧、设置和阐释

    作者:朴若英 石文学 刊期:2015年第02期

    朴若英导演1973年出生,信仰基督教、当过牧师,在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15年后首次执导筒拍摄《野花》。电影采用手持摄影、有大量的晃动镜头、全部使用自然光、演员原生态演绎,场景也是现实存在没有任何修饰和装置,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在内心萦绕不去的故事。他也拒绝任何有关宗教信仰、美学风格的阐释。他将在2016年完成《野花》、《铁花》、...

  • 解决方案:寻找解决方案的行动——访《破笼而出》导演马克思·祖尼诺

    作者:马克思·祖尼诺 朱君 刊期:2015年第02期

    《破笼而出》(Open Cage,2014)是马克思·祖尼诺(Max Zunino)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影片在蒙特利尔电影节获得处女作费比西奖,提名金顶奖;在埃莫西约电影节提名最佳墨西哥电影。《破笼而出》讲述了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落榜少女和独居老人,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间相识、冲突以及试图理解彼此的故事。一、影视技术演进与现实主义延伸问:我们了...

  • 通向世界电影殿堂的旅途——访《寻母之旅》导演米哈伊尔·克赛列夫·内斯特罗夫

    作者:米哈伊尔·克赛列夫·内斯特罗夫 朱君 刊期:2015年第02期

    《寻母之旅》(Journey to the Mother,2014)由俄罗斯导演米哈伊尔·克赛列夫·内斯特罗夫Mikhail Kosyrev-Nesterov执导,俄罗斯与法国联合制片,是导演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影片讲述年轻男人长假之后,从俄罗斯来探望他长期生活在法国的母亲的故事。与母亲见面一天里戏剧性的转折,彻底颠覆了主角和他姐姐的生活。一、剧情片创作与电影人成长问:首先...

  • “爱”的视角——影片《肮脏·昏黄·黑暗》主创对话谈

    作者:Kalpana Ariyawansa Vindana Ariyawansa Athula Mahawalage Saan Shenberger 王佳奕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一、影片创作理念和拍摄经验 问: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肮脏·昏黄·黑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答: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是"DRITY、YELLOW、DARKNESS"。其实它是主人公心理阴暗、恐惧和压抑面的象征,但这些只是表象,这几个形容词正是许多人都需要反思和改善的自身处境。另一方面,这个名字翻译成僧伽罗语是一句谚语,意思大概就是"个人要改变,走...

  • 重复的日常之美——访《4天3夜,5点的钟》导演三泽拓哉

    作者:三泽拓哉 陈平青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三泽拓哉生于日本金泽,是日本映画大学四年级学生。他曾经是日本影片《神灵》的副导演和2014年短片《一个男孩的梦》的制片。《4天3夜,5点的钟》(Chigasaki Story)是他的首部故事片处女作,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国际展映单元最受注目编剧奖。问:导演您好,非常荣幸邀请您进行这一次的交流,

  • 两个人的旅途——访《内陆》影片导演哈里·麦克奎恩

    作者:Harry Macqueen 周昱宏 刊期:2015年第02期

    问:有些观众看完影片之后,表示不太明白,对此您是否有些失望?答:不,没有失望。很难解释为什么观众会不理解,可能也和我不会说中文有一定关系。我不知道翻译是否到位,或影片的时间轴是否准确。当然也可能是和电影本身有关,正如我在影片放映后的观众提问环节时所提到的,片中两人的交流方式属于比较典型的英式交流,很多话不用直说,但反过来,说出...

  • 直面人类的“狼性”:《引狼入室》导演采访

    作者:Fernando Coimbra 王泽儒 刊期:2015年第02期

    问: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您,请您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答:我的名字叫做Fernando Coimbra,《引狼入室》这部电影是我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在这部作品之前,我其实已经创作了9部短片作品。我在圣保罗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同时,也在圣保罗剧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影视制作公司工作期间,我在很多不同地区摄制的作品中担任过场景演员、副导演、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