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杂志简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学术论坛、中外影史、资讯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国际刊号:1002-6142
国内刊号:11-1677/J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76
复合影响因子:0.62
总发文量:1685
总被引量:6544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8.5
立即指数:0.015
期刊他引率:0.8246
平均引文率:3.9398
  • 刊首语

    刊期:2010年第03期

    《阿凡达》所引发的讨论,事实上早已超越了影片和导演本身,而拓展到科技与人文的更为宽广和丰富的层面。它在让我们再次感受现代科技巨大威力的同时,又在人文角度提供了一个值得多重读解的影片文本,并由此引发对科技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电影的未来等话题的讨论。

  • 天神下凡——詹姆斯·卡梅隆与《阿凡达》的数字立体和虚拟摄影技术

    作者:朱梁 刊期:2010年第03期

    包括詹姆斯·卡梅隆在内,谁也不会想到,一部立体电影居然会带给世界如此强烈的震动,迄今27亿美元且仍在增长的全球票房已经无法用"神话"、"传奇"这种字眼来描述。而《阿凡达》在国内造成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热门电影本身,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激起广大学者专家热烈讨论,甚至引起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仔细研究,可以说绝无仅有、史无前例。如果很...

  • 后《阿凡达》时代的计算机数字角色造型分析

    作者:刘跃军 林强 刊期:2010年第03期

    面对票房的神话和数字电影数字科技的先锋《阿凡达》,笔者试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数字角色造型及核心技术,并参照当前国际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状况,探索本土行业的可行之计。文章首先分析21世纪后电影数字角色造型的普遍解决思路,然后集中探讨《阿凡达》数字角色相关技术的独特之处,最后总结数字角色造型核心内容预测未来走向。

  • 《阿凡达》: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自我象征性镜像缝合

    作者:赵鹏逍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有关《阿凡达》的话题过多地集中于3D技术、4年周期、5亿投资及巨额票房上,以至于它在电影艺术探索层面上的苦心孤诣反而遭人忽视。其实《,阿凡达》是一次历险的叙述,更是一次叙述的历险,它是一次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抗衡与对接,从内在本体特征至外在呈现方式,无不体现着充满象征意味的先对立后统一的镜像缝合感。

  • 作为技术史的艺术史——从《阿凡达》看电影技术的变革

    作者:贾云鹏 周峻 刊期:2010年第03期

    电影巨制《阿凡达》被誉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对电影制作流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电影的表现范围也做出了进一步的拓展。毫无疑问,《阿凡达》对电影制作的诸多技术环节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影片所采用的主要硬件和软件设备都是为这部巨制专门打造。本文将从摄影系统、动作及表情捕捉系统、渲染系统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影片《阿凡达...

  • 反思还是反讽?——后殖民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阿凡达》主题变奏

    作者:范若恩 戴剑娥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本文首先探讨《阿凡达》对美洲殖民史,特别是对剧本创作同年爆发的墨西哥萨帕塔解放运动的可能指涉及其与电影史的渊源,进而分析其对后殖民与生态主义等文化理论资源的借用和对殖民史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是,在各色左派思想外衣下和对西方现代文明去神话的过程中,正如其名字所隐喻的,影片隐含的仍然是一个白人拯救者降临的神话和蒙昧与启蒙、...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阿凡达》

    作者:吕丽塔 张葳 刊期:2010年第03期

    詹姆斯·卡梅隆编导的《阿凡达》是一部深含对人类生存前景终极关怀的经典生态电影。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西进运动的反思,卡梅隆彰显了对生态整体主义和精神生态圈的观照,使《阿凡达》成为有益于修复地球生态和人类精神的人文资源。

  • 从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浅析《阿凡达》中国粉丝的文本生产类型

    作者:曾文莉 刊期:2010年第03期

    2010年初的好莱坞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的放映引来如潮观看和热议,俨然已从一部单纯的影片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从粉丝的文本生产入手,指出部分粉丝已由文本消费进入到文本生产的范畴,着重探讨了粉丝对《阿凡达》重塑、补写、批评和挪用的四种文本生产类型,并指出他们进行文本生产的途径和对自身及制作方的意义。

  •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关键制作技术与技巧

    作者:曾志刚 刊期:2010年第03期

    《爱丽丝梦游仙境》采用了多种拍摄和制作技术,并且这些技术与技巧结合得非常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非常完美的视听盛宴。本文主要介绍该片的制作过程,包括制作方案的确定、前期摄影器材及数据管理方案的选择、绿幕前拍摄和布光技巧、形象化预审视、为合成所作的准备以及前后期如何完美结合实现2D转3D等制作技术与技巧等,并简要探讨现代电影制作中...

  • 未来世界的“技术救赎”——浅析《2012》中的技术崇拜情结

    作者:徐培卿 刊期:2010年第03期

    任何文本都是文化的产物,都蕴含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都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提防"技术崇拜"在文化领域的渗透,更要警惕尼尔·波斯曼所说的"技术垄断时代"的到来。当技术向文化发起"进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技...

  • 3D“馅饼”不一定那么好吃——电影观影方式发展趋势浅析

    作者:周进 刊期:2010年第03期

    3D立体电影当前在制作和观看上还存在亮度分辨率等方面的技术缺陷。2D电影在叙事方面具有独特的距离感优势,这样的距离感正好符合人类天生对故事性内容的持久兴趣及旁观性。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的制作和放映还将维持传统2D方式为主,3D立体及其他多种特殊观影方式(环幕、球幕、4D)为辅的局面。

  • 3D电影中技术与人文的契合与分野——从电影《阿凡达》所包含的技术异化悖论谈起

    作者:叶山岭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本文首先分析了《阿凡达》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作为一部在视觉特效和票房上大获成功的3D电影,该片并不像一些影评所说的是一部3D特效华丽包装下的缺失人文内涵的影片,相反该片具有反思技术异化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之后,本文提出该片蕴含一个技术异化的悖论——具有启示人们去反思"技术异化"这一人文内涵的《阿凡达》自身却正是技术异化的产物...

  • 多媒体戏剧中的人物造型设计——爱丁堡戏剧节剧目《仲夏夜之梦》服装化妆造型设计阐述

    作者:罗婷 刊期:2010年第03期

    多媒体戏剧是现在较为先进并渐渐融入戏剧主流的一种戏剧演出形式。人物造型设计作为舞台视觉呈现的一部分,也必须不断的尝试更多样的设计方法与形式,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戏剧舞台上展露光彩。本次北电参演爱丁堡戏剧节剧目《仲夏夜之梦》的人物造型设计结合多种造型元素,试图将人物造型设计推向更广阔的创作平台。

  • 数字家庭影院: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构的观众身体空间

    作者:梁国伟 薛永增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本文从电影媒介形式与电影技术的互动发展关系视角切入,描述了电影技术系统在电影的故事叙述、视听符号至交互空间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为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发生的变革。这样的一种技术系统变革,使得电影从经由叙事创造观众的沉浸性幻觉,转向了制作各种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关的环境信息符号,构造出一个具有物理性的信息空间,从而使得...

  • 第四人称单数——论电影影像的自主性

    作者:黄文达 刊期:2010年第03期

    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是通过影像来实现的,而影像的基本特性是对人肉眼功能的超越,也即对人的感知能力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人被重新塑造了,具有"生命力"的机器之眼,即第四人称单数是机器意识体现,人的"第三只眼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电影意识"人类的感知能力跨越式地提升到新时代。基于影像内在性生成的根本特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电影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