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学刊

藏学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Tibetology

杂志简介:《藏学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论文、书评、译文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978-7-5614-739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总被引量:364
H指数:6
  • 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

    作者:刘学堂; 李文瑛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中国早期铜器是本地起源还是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有关?中国早期青铜文化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这既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探索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在讨论中,中国早期铜器本地起源、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独立发生与发展的学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接受。近年来,由于新的考古发现和相...

  •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文化及其与甘青地区的联系

    作者:石硕 刊期:2007年第01期

    石棺葬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后,藏彝走廊地区所发现的最重要、最普遍的考古遗存。本文主要从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的特点、时代及考古学内涵等方面对其来源问题特别是与甘青地区的联系作了初步的讨论。

  • 吐蕃“钵阐布”考论

    作者:王尧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文据历史文献及碑刻资料,对吐蕃职官制度中的'钵阐布'一职进行分析,明确了'钵阐布'一词的藏文对译,并探讨了该官职的职务、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作用和历史背景。

  •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

    作者:巴桑旺堆 刊期:2007年第01期

    列山墓葬群是20世纪80年代我区考古工作者所发现,是西藏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之一。由于文献失载,又无口碑历史存活,关于列山墓葬和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的身份等等,学界一直未有研究文字涉及。本文从研究墓葬所在地区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以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研究,提出了列山墓葬是钦(mChims)氏的氏族或家族墓葬地的观点...

  • 吐蕃墓出土蜀锦与青海丝绸之路

    作者:许新国 刊期:2007年第01期

    青海海西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夏日哈乡唐代吐蕃(含吐谷浑遗族)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精美的丝织品,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这些丝织品的年代经类型和分期方面的研究,确定为历经北朝晚期、隋、初唐、盛唐时期。但其产地则绝大部分有待研究。本文仅就出土丝织品中的蜀锦,按时代先后,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标本,逐件加以分析和论定,并结合文献资料...

  • 唐代中西交通吐蕃—勃律道考

    作者:杨铭 刊期:2007年第01期

    公元7世纪末到9世纪中叶,吐蕃为了沟通与西域各国的交使和贸易关系,因而与唐朝开展了长期的争夺西域四镇的斗争。其间,吐蕃曾致力于经营一条经由大、小勃律,过护密,东至四镇,西抵吐火罗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吐蕃-勃律道'。这条通道的一部分虽然与闻名中外的僧人'求法中道'重合,但吐蕃经由大、小勃律,架藤桥,筑城堡,北接护密道,无疑对青藏高原经...

  • 试论唐蕃古道

    作者:林梅村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文介绍了沟通唐都长安与印度名寺那兰陀寺之间的唐蕃古道沿线的考古发现。全文共分四部分:一是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二、唐蕃古道的开辟;三、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四、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

  • 于阗与藏西:新出考古材料所见两地间的古代文化交流

    作者:霍巍 刊期:2007年第01期

    自古以来,塔里木盆地与西藏西部地区通过不同方式不断有着频繁的物资、文化交流,过去已有不少学者通过汉、藏文献寻找线索探讨其间存在的交通路线等问题。本文依据一批新出土的考古材料,进一步结合文献加以综合研究。主要观点认为:塔里木盆地南缘与藏北羌塘高原之间早在远古时期便已经存在着传统的通道,新疆皮山县以南的西南面的昆仑山崖沿桑株...

  • 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

    作者:李永宪 刊期:2007年第01期

    藏、汉史籍中均出现有'赭面'一词,但凡称'赭面'等类似词语为面饰习俗者,皆出自汉文文献;凡藏文史籍中出现'赭面'或相类词语者,皆指西藏之'赤面'人种特征。近年来两处考古材料的刊布,第一次证实吐蕃之'赭面'确有其俗。从青海两处吐蕃墓中的木板彩画上,可见其时的'赭面'不分男女贵贱人皆为之。两处墓地的时代为公元8世纪,其墓主应是吐蕃或其邦国的...

  • 木棺装饰传统——中世纪早期鲜卑文化的一个要素

    作者:仝涛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木棺以漆画或彩绘装饰其表,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地域,而自魏晋南北朝起,受汉文化影响,北方鲜卑族高级统治阶层开始采用,并吸收为其丧葬习俗之一部分。这样的传统在鲜卑丧葬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不断为新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北魏迁洛后,流行石棺葬具,但仍然保留有早期彩绘木棺的影子;近年来青海德令哈郭里木棺板画、山西大同智家堡棺板画等一系列...

  • 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特点浅析

    作者:李瑞哲 刊期:2007年第01期

    粟特人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擅长经商而著称,因粟特诸城邦的首领均以昭武为姓,故又称其为'昭武九姓'。他们的商业活动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而丝绸之路的畅通与丝路贸易的发展又助长了粟特人来华的规模。他们在从中亚通往中国内地的沿途要路以及贸易目的地设置聚落,并以之为据点组成商队进行贸易活动。粟特商人在丝路上经营的商品,主要...

  • 攀登过去:喜马拉雅山的第一具干尸的考古发现

    作者:库特.W.阿尔特; 吕红亮 刊期:2007年第01期

    在尼泊尔西部穆斯塘地区的米拜克(mebrak)的洞穴系统,考古学家调查了在喜马拉雅地区广泛分布的居址废墟,并于1995年取得了重要发现。其中一个洞穴曾作为丛葬墓,年代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50年之间。在以刻绘图案装饰的棺床上发现了30个自然风干的干尸,并随葬有身体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品、家畜。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所有随葬品乃至皮毛和纺织物都保存...

  • “托架”——西藏佛教初期的图像转变

    作者:托尼·安尼诺斯; 张长虹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托架上两种图像——'琼'和狮子的图像学分析研究,揭示了前宏期和后宏期西藏社会的某些方面,并总结认为'琼'护身符反映了一个古老的本教神被佛教吸收的情况;而狮子形象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狮子由于其佛教的内涵而变成了一个基本的动物造型。

  • 拉萨大昭寺藏银瓶——吐蕃帝国(7世纪至9世纪)银器及服饰考察

    作者:阿米·海勒; 杨清凡 刊期:2007年第01期

    拉萨大昭寺藏镀金银瓶传统上被认为与松赞干布有关。本文通过对此瓶上的人物服饰、纹样以及工艺进行探讨,认为其是吐蕃王朝时期(但在松赞干布统治期之后)藏族艺术家融合西亚、中亚、中原唐朝的多种艺术风格而制作的杰出作品。文中还对一些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及国外藏品中的类似器物进行了考察,为建立吐蕃金银器器物群作出了可贵尝试。

  • 中国边疆考古的新视野: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杨锋 刊期: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