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

中小学德育杂志 省级期刊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杂志简介:《中小学德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682/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本期视点、本期视点_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同构、道德领导力、课程育德、教师德育专业化_专栏、教师德育专业化、学生发...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2095-1183
国内刊号:44-1682/G4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总发文量:4942
总被引量:2045
H指数:17
引用半衰期:4.45
立即指数:0.0014
期刊他引率:0.75
平均引文率:0.3736
  • 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作者:杰克·坎菲尔德(美) 刊期:2006年第11期

    我的邻居大卫有两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5岁,另一个7岁。一天,大卫正在教他7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割草。当教到怎样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简突然喊他,询问一些事情。大卫转过身来回答简的问题时,调皮的凯利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刚刚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真是可惜,割草机所过之处,花尸遍地,原本美...

  • 大连: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太累了”

    刊期:2006年第11期

    辽宁大连市总教育工会近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27.55%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反应异常,54.44%对自己当前的生活质量不满意或很不满意,70%多出现“职业厌倦”情绪,调查显示,辽宁大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 天津:七成家长不愿让孩子上职校当“蓝领”

    刊期:2006年第11期

    近期天津的一项“认识职业教育专项调查”表明,家长在回答“在孩子升学时您是否愿意让他选择职业学校?”这个问题时,有52%的家长回答:视“孩子的成绩”而定,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实在没有把握将来考取正规本科院校,才考虑让孩子选择职业学校。20%的家长直接选择了“不愿意”。在家长们的心目中,上大学才是孩子真正的“好出路”。

  • 七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刊期:2006年第11期

    据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城市中小学有七成以上的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约有1/3的学生没有固定的睡眠时间。对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专家呼吁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关注这一问题,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合理的睡眠习惯。

  • 我们也应开设“幸福课”

    作者:刘克梅 刊期:2006年第11期

    对于什么幸福?那些刚刚告别童年时代的中学生也许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为此,英国惠录顿学校特意在10年级和11年级年级开设“幸福课”,为学生指点迷津,

  • 灌输:道德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则

    作者:张雪; 李新慧 刊期:2006年第11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社会的改革开放直接促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跃式发展,截至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已达92%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底线l5%,就业人员的学历也有大幅度提升”。教育理论研究也空前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气象。...

  • 对“好学生”过度角色化的思考

    作者:肖蕾 刊期:2006年第11期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少年越轨现象(既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越轨,也包括违法犯罪等严重的越轨行为)正不断发生并呈上升势头。当人们提及这一问题时,通常涉及到的是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以及他们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问题行为。

  • 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追溯富有生命力的品德课堂

    作者:吴红燕 刊期:2006年第11期

    “活动”,无疑是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那么,怎样弹奏好这个音符,从而使教学更富实效、更有生命力呢?

  • 情动课堂,促进学生品德和谐发展

    作者:喻树华 刊期:2006年第11期

    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品德教学只有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才有利于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情感流动的品德课堂里,生成的是学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构建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和谐情,充满的是求真、向善、爱美的真性情。

  • 两次执教《他们需要关爱》的比较与反思

    作者:马晓颖 刊期:2006年第11期

    《他们需要关爱》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一课,旨在引导孩子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一年之内,我两次执教这一课,比较着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忽然就有了点蚕儿破茧而出的快乐——磨砺的时候是痛苦的,可破茧而出时却是美丽的。

  • 《科技就在身边》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周转(执教); 左梦飞(点评) 刊期:2006年第11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精神。

  • 真情,在孩子的心中流淌

    作者:孙琴芬 刊期:2006年第11期

    最近在三(1)班上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是我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内容而自编的教学主题。课堂上,孩子们的真情演绎令我颇为感动,同时收获良多。

  • 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

    作者:邱彩东 刊期:2006年第11期

    同学们: 最近,老师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图片新闻,讲的是一位19岁的名叫孙路春的农民工,从月薪近千元的保安岗位上辞职,重新走进学校大门,成为一名小学生。

  • 让感恩的心时时为真情鸣唱——《真情的回报》教学随感

    作者:周莉花 刊期:2006年第11期

    (学完“小主人公真情的付出”与“订户们真诚的回报”后,师生共同理解文末的句子: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 引人向善——语文的必修功课

    作者:沈火种 刊期:2006年第11期

    善良,是人性美丽的光辉和人品高尚的写照,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黎民百姓的朴实追求:待人,强调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处事,讲究心底宽厚,包容豁达。故而善良者,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