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杂志简介:《哲学分析》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54/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理论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哲学专题讨论、哲学传统研究、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动态与随笔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5-0047
国内刊号:31-2054/C
全年订价:¥ 300.0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理论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
复合影响因子:0.46
总发文量:1100
总被引量:1449
H指数:15
立即指数:0.0104
期刊他引率:1
  • 俞吾金学术思想专题讨论之二: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评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

    作者:陈卫平 刊期:2013年第01期

    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这主要涉及以下三点:一是如何认识儒家性善论的缺陷?二是儒家人性论有哪些值得珍视的思想遗产?三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失误?俞吾金的文章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见解。

  • 中国哲学中的人性问题

    作者:杨国荣 刊期:2013年第01期

    关于人性的讨论首先涉及"性"和"本质"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性"这一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质"范畴处于同一个序列之中。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较为直接地对应于"性"的概念,主要是nature,后者也具有"本质"的涵义。就此而言,我们诚然需要注意"性"与"本质"之间包含的不同侧重点,但同时亦不应忽...

  • 聚焦“人性”论

    作者:张曙光 刊期:2013年第01期

    "人性"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问题,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都不能没有自己的"人性论"。由于过去理论上的偏差,中国大陆过去的人性论也是简单和片面的,这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依据"实践"的观点重新探讨和建构人性论,就要充分意识到,实践之于人性,既是"发现",又是"发明",因而,"人性"...

  • 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

    作者:俞吾金 刊期:2013年第01期

    关于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探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一文发表后,张曙光、杨国荣、陈卫平三位教授就文中的主要见解提出了质询,这篇《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是对三位教授的质询的回应。希望这场讨论有助于澄清概念上的混乱,从而实质性地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 让强有力的思辨哲学体系成为匆匆过客——施韦泽的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研究

    作者:陈泽环 刊期:2013年第01期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极为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施韦泽在其西方哲学—伦理史的研究中,对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伦理思想进行了专门和深入的探讨,其"让强有力的思辨哲学体系成为匆匆过客"的基本命题,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把握他的敬畏生命哲学—伦理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哲学界更全面地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

  • 超越绝对意识

    作者:黄凤祝 刊期:2013年第01期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可以取代神学,引导人们走向超越的绝对意识(上帝)。在现象学研究中,他主张排除自然的假设和一切超验的信仰,即排除绝对的超验者(上帝)。人们不必通过教会和神学,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通往上帝的道路。胡塞尔的认知方法,始终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基本范式上,即从心外寻求知识的绝对性。这种认知方法,是心物...

  • 通之道(引论)——一种新的形上学之思

    作者:吴根友 刊期:2013年第01期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性"作为其核心内容。所谓"通性",即让不通的变成可通的,让已通的保持通畅性的某种势或力量。就其主体能动性一面而言,这种势与力量当然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

  • 论理由的象征性体现

    作者:尤尔根·哈贝马斯 鲍永玲 刊期:2013年第01期

    对理由的运用来说,日常交往可以说是其自然场所。在达成理解的过程里,理由具有双刃功能,它既能支持共识,亦能把它摧毁。这些理由在交流层面上流动,也凝固在日常沟通中那些属于生活世界背景的文化流传物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里。在由言语行动组成的沟通交流中,理由展示其问题化的、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力量。每个社会都将总可支配之理由的否定潜能以...

  • 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描述

    作者:潘立勇 陆庆祥 刊期:2013年第01期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面,宋代士人开始自觉地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他们通过远游山水,亲近林泉,构建私人园林,游戏文墨等方式展现出...

  • 尼尔斯·玻尔的语言观(上)

    作者:大卫·法沃霍尔特 成素梅 刘默 刊期:2013年第01期

    尼尔斯·玻尔的语言观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的阐述,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的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它们都是无歧...

  • 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及意义

    作者:计海庆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在考察海德格尔对伊德技术哲学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伊德在理论层面从历史经验、反浪漫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三个方面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以及在现实层面对其技术哲学的历史局限性的揭示;通过伊德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可以反观其本人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新旧两种技术哲学在研究风格和具体问题上的差异。

  • 拉卡托斯、波普尔、费耶阿本德——我的一些亲身回忆

    作者:唐纳德·吉利斯 杨庆峰 刊期:2013年第01期

    一、引言我想讲一讲我本人对三位著名科学哲学家的一些回忆,我是在读博士学位期间认识他们的,这就是拉卡托斯(Imre Lakatos)、波普尔(Karl Popper)和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我是怎么认识他们的呢?先说一下背景。

  • 哲学何为?哲学何用?

    作者:卢风 刊期:2013年第01期

    2012年10月4日,我参加了南开大学哲学学院组织召开的题为“哲学教育: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哲学系系主任研讨会。与会者就如何进行哲学教育和研究进行了讨论,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哲学何为?哲学何用?有些见解颇为深刻,有些言论颇有趣味,略述几点且略加评论如下。

  • 哲学是科学的基础──访周昌忠研究员

    作者:周昌忠 郑晓松 刊期:2013年第01期

    郑晓松(以下简称"郑"):20世纪的科学哲学,历经了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到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当前科学哲学的发展似乎又处在一个新的关节点,请你谈谈这种新的动向。

  • 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作者:张琳 刊期:2013年第01期

    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 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