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杂志简介:《哲学分析》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54/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理论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哲学专题讨论、哲学传统研究、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动态与随笔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5-0047
国内刊号:31-2054/C
全年订价:¥ 300.0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理论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
复合影响因子:0.46
总发文量:1100
总被引量:1449
H指数:15
立即指数:0.0104
期刊他引率:1
  • 论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作者:卢风 刊期:2011年第03期

    从古希腊哲学到20世纪的逻辑经验主义,有一条哲学主线——知识统一论(蕴涵独断理性主义)。坚持知识统一论的现代哲学认为,发现科学真理是最重要的智力探究,谈论价值的话语是没有意义的。以新康德主义为代表的一般价值论则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关注文化、历史和价值,自然科学本身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但新康德主义无力为哲学的价值论...

  •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再论美在自由

    作者:张世英 刊期:2011年第03期

    从人生精神意识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意识具有“感性美”、“理性美”和“超理性之美”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实现着三重超越。而所谓“超越”,既指“超过”、“高出”,也是“通过”和“包含”:高层次之美如果不“超过”低层次之美,便不能提升自由;但如果不“通过”低层次之美,高层次之美则变为抽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超理性...

  • “直心为德”及其意象考释

    作者:鲍永玲 刊期:2011年第03期

    “德”的古文乃是“恋”,其含义必须在一个较大的语簇群里才能得到适当了解,如“道”、“性”、“得”、“直”、“枢”、“中”,等等。不同语境里,“德”也蕴含着丰富的、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喻象,这点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如老庄常将“道”、“德”对举,运用“静水”喻象来说明“德”。早期儒家重视“德”、“性”的联系,“德之端”...

  •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兼论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

    作者:陈嘉明 刊期:2011年第03期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的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的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的民法缺失的问题。等等。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 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

    作者:鲁品越 刊期:2011年第03期

    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的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的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的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

  • 历史终结论?——一项历史哲学的考察

    作者:李钧鹏 刊期: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

  • 生活、需要与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关键词研究

    作者:孙云龙 刊期:2011年第03期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的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的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尝试。

  • 自由、能动性的约束与生活的意义

    作者:张曦 刊期:2011年第03期

    自由的概念与能动性的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在相容论的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的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的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的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的能动性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的行动自由概念的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的流行一时、但纯属虚...

  • 现代性与中国日常思维变革

    作者:贺苗 刘振怡 于文秀 刊期:2011年第03期

    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

  • 对逻辑否定主义说“不”

    作者:苏珊·哈克 刊期:2011年第03期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众多知名科学家所推崇,甚至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要评估波普尔对我们理解科学所起到的真正作用却并非易事,因为在毫不妥协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之外,还有一位理论更加温和更加合理的“影子”波普尔。波普尔本尊所原创的对科学富于个人色彩的论断难以得到辩护;而“影子”渡普尔较为可辩护的观点却并非原...

  • 伽利略的实验:主题先行

    作者:陈蓉霞 刊期:2011年第03期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后人留下了若干难题;正是这些难题,不仅激发了中世纪学者的研究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伽利略的出场提供了契机;伽利略的实验在经典物理学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这种实验的意义却是重在验证而非发现、实验本身则为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因此。经典物理学的开端肇始于逻辑推理而非实验...

  • 略论理解、释义及相关问题——读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札记

    作者:李宏昀 刊期:2011年第03期

    我们能欣赏音乐,音乐对于生活具有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对于音乐已经有所“理解”。这一点毫无疑问——正如语言的运用和欣赏总得以“理解”为前提。然而,理解一个句子意味着什么?人们在一个句子中理解到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了,它们都属于哲学问题。对于音乐也是如此:理解音乐中的一个主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理解...

  • 灵感闪现的时刻

    作者:哈里·柯林斯 刊期:2011年第03期

    我是幸运的: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五六次灵感闪现的时刻。它们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使我走上了科学社会学家的道路。在1970年至1971年间,我还在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做硕士,为了完成学位论文,我打算研究一下科学家们建造的一种新型激光器,

  • 科学技术哲学反思中的思想攻防——刘大椿教授学术访谈录

    作者:刘大椿 黄婷 刊期:2011年第03期

    黄婷(以下简称“黄”):刘老师,您好!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学术前沿,以回答“科学是什么”为发端,历经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技社会学、技术哲学、科技伦理学、技术创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不同问题的思考之旅,并且在中心与边缘之间不断变换论题。然而,在我看来,您的思考却始终不离“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关键...

  • 逻辑多元性的历史根据——谈谈《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一书的写作旨意

    作者:周山 刊期:2011年第03期

    西方文化注重演绎,东方文化注重类比。文化类型的差异,形成了逻辑类型的差异。西方传统逻辑自明朝末年经李之藻译介为《名理探》传入中国,清朝末年又由严复译著的《穆勒名学》、《名学浅说》再度传入中国,于是乎很自然地将西方传统逻辑与中国古老的名学、辩学联系在一起。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也便顺理成章地藉助于西方传统逻辑这一把解剖刀,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