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正文】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作者: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712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凌712100;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450003
土壤可蚀性   地貌部位   土地利用   植被恢复   土壤特性  

摘要:通过采集不同地貌部位(塬面、塬坡和沟坡)各土地利用(农地、草地、灌木地和林地)坡面土壤和根系样品,采用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CSEI)评价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部位的CSEI差异显著,沟坡CSEI较塬坡和塬面分别增加8.1%和77.7%。(2)塬面草地、灌木地和林地的CSEI较农地分别降低21.1%、29.2%和28.8%;而塬坡和沟坡林地CSEI均低于其他土地利用。(3)CSEI与粘粒含量、砂粒含量、毛管孔隙度、根重密度、根平均直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粒含量、土壤容重和根重密度是影响CSEI的关键因素,其中粉粒含量对CSEI的直接影响最大,而根重密度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CSEI产生负相关影响。建议在塬面上以灌木作为植被恢复模式的首选,而在塬坡和沟坡上选择以乔木为优势群落的恢复模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更为有效。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