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0-1034/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三峡研究、理论探索、经济热点、文学研究、绿色教育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国际刊号:1009-8135
国内刊号:50-1034/C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重庆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6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2029
总被引量:4602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4.5393
立即指数:0.0533
期刊他引率:0.7163
平均引文率:7.7664
  • 强化应急管理,构建和谐库区

    作者:吴淑娴 刊期:2007年第04期

    全球化浪潮下的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高频次、大规模和常态化的趋向,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成为各国政府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具有刻不容缓的意义。三峡库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于和谐库区建设具有尤为特殊的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三个结合”,调动“三种力量”...

  • 构建两大都市圈加快三峡区域城镇化进程

    作者:骆艺; 田强 刊期:2007年第04期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手段,也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目前,三峡区域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不平衡,城镇间关联度低,既有经济社会因素,也有体制性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以重庆、宜昌为中心构建两大都市圈,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城...

  • 三峡地方文献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燕 刊期:2007年第04期

    地方文献是指包括地方志、地方史等在内的,能突出反映一地社会生活的全部或特色的所有口头或书面文献。三峡地方文献的收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文献类型缺失、数量较少、未经系统整理等问题,加强三峡地方文献收集建设,需要尽快采取措施,确定科学的收集范围、建立畅通的收集渠道、加强文献队伍建设、设立文献建设专项经费,...

  • 玄幻小说的文化面相

    作者:吴子林 刊期:2007年第04期

    作为网络时代的“顽主”,玄幻小说投射了特定群体的情感和人生情怀,其缺乏“文学抱负”的想象力及其架空性写作,使之迷失了文学的精神;它一方面破坏了“清规戒律”与“经院主义”,给人们提供了自我满足和幻觉实现,另一方面,“娱乐至死”的快适伦理致使其文学价值几趋于零。

  • 中国当代幻想文学与先唐小说的幻想观念

    作者:郝敬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中国当代幻想文学至今尚无完整的概念界定,从理论支撑上严重制约了这一文学体式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本文从学术层面对此加以剖析,从先唐小说中的幻想观念着手,考察当代幻想文学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意识,力图促使当代幻想文学自觉时代的生成。

  • 走向对话:论主体的和谐发展

    作者:邵子华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主体的存在具有对话性,对话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主体的对话关系是由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决定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在深入、持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和谐与发展。

  • 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再认识——从历史与创新的视角

    作者:王春梅 刊期:2007年第04期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中居于理论主体地位。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从事的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在发展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成为可能。

  • 思维——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之间联系的桥梁

    作者:王建锋; 赵静波 刊期:2007年第04期

    社会规律是人的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是人的思维参与实践的自然规律,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并以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使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相互作用,使他们之间发生必然联系。这个过程也是主体思维规律不断形成和超越自身的过程。

  • 略论节俭观的时代性

    作者:金颜; 雷国红 刊期:2007年第04期

    古往今来,节俭这个古老的话题以其独特的魅力广为人们所称道,它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节俭的内涵也日趋深化。今天我们倡导的节俭观应立足于经济和伦理的双重维度,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体现人们理性的生活态度和适度的消费观念。这就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以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消费...

  • 新诗的二次革命五人谈:新诗的诗体重建

    作者:吕进 刊期:2007年第04期

    我认为,提升自由诗,成形格律体新诗,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项美学使命。

  • “新诗二次革命”:理论促变胜于自然进化

    作者:向天渊 刊期:2007年第04期

    正如大多数人所相信的那样,只要人类不灭,诗歌就不会衰亡。于是有学者认为,我们没必要为新诗的未来担忧,让诗歌按自己的进程自然进化,倡导“新诗二次革命”可能招致拔苗助长的后果。

  • 还俗:媒体文化语境中诗歌的传播策略

    作者:梁笑梅 刊期:2007年第04期

    在我们过去关于诗歌的观念中,诗歌似乎是属于高雅、严肃、精英的文学,但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却是以“通俗”起家的,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诗经》中不少作品就是古歌谣,文人的搜集、删订和编纂将它们提炼为雅文学,被后人视为诗之源,诗之巅。《楚辞》的“骚体”与楚地的民间文艺——楚声和楚歌有着直接的关系。汉乐府、宋词和元曲等一代之文体...

  • 诗歌精神重建的必要性及其路向

    作者:熊辉 刊期:2007年第04期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不仅改变了诗人的精神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且给诗歌创设了新的话语环境。商品生产的介入、传播媒介的发展、担当意识的式微以及创作目标的异化等使诗歌精神开始疏离传统、社会和时代,诗歌因为过度地张扬物欲而彰显出形而下的世俗品格,

  • 集体性心理经验:诗歌精神重建的一种可能性

    作者:张传敏 刊期:2007年第04期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诗渐渐被边缘化,这是学界、诗歌界的“共识”。新诗被边缘化的原因很复杂,外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散文化”现实以及一部分诗人力图将诗歌从社会中心分离,以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自觉,都促使诗歌日益“窄化”,走向“小圈子”。这种边缘化自然也成为新诗危机感的由来。

  •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

    作者:许祖华 刊期:2007年第04期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