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杂志简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0-1034/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三峡研究、理论探索、经济热点、文学研究、绿色教育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国际刊号:1009-8135
国内刊号:50-1034/C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重庆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6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2029
总被引量:4602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4.5393
立即指数:0.0533
期刊他引率:0.7163
平均引文率:7.7664
  • 移民教育与移民经济——基于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及家庭收入的实证分析

    作者:陆远权 刊期:2006年第05期

    移民教育事关移民素质与迁建出路,是移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水电工程移民的文化制约性因素,对三峡库区的移民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移民功效,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移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重构路径选择

    作者:王顺克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三峡库区自然资源空间布局显现出水平递更特征。以药材和水果等经济植物为主的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蕴藏丰富,以岩盐、天然气为主的特色矿产资源禀赋突出,为库区新型产业发展奠定了资源优势基础。因此,库区产业重构路径选择要以岩盐、天然气为主导的盐气化学工业、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以建材资源加工为主的新型建材业、以...

  • 三峡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定位及法律机制构建

    作者:王京星; 杨聃 刊期:2006年第05期

    通过对库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定位,改变库区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而建立起资源产权分配、农业发展规划、技术激励引进以及农业生态补偿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机制,以促进生态农业在库区的发展。

  • 浅析三峡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以重庆市丰都鬼文化为例

    作者:陈相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中国鬼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起源,陪伴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鬼城”丰都更是鬼文化的集大成者。研究鬼文化的目的在于吸收其精华,使之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服务。

  • 明中叶荆襄流民运动与三峡社会发展

    作者:滕新才 刊期:2006年第05期

    明中叶两次荆襄流民起义打乱了川楚陕豫四省社会秩序,石龙率领的义军转战三峡地区,攻占巫山、大昌县城,杀夔州通判王祯,取得辉煌胜利。明朝派员抚治流民,郧阳府的设置,完善了区域社会管理体制;山区经济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中国古代“观”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作者:黄念然; 官春蕾 刊期:2006年第05期

    由“流观”论、“游观”论和“物观”论等构成的中国古代审美“观”论体系包含深刻的生态美学智慧,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时空观、生命观特征,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古代中国人在“天-人-地”生存网络中的谛视方式,以及在这一谛视方式主宰下古代中国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安顿自我生命等重要理论问题.这...

  • 李贽仁学思想简论——以“仁者忧天下而人始大失所”为例

    作者:曾毅 刊期:2006年第05期

    仁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和基本概念.文章对李贽的仁说进行分析,认为李贽的仁说反映在他对仁者(仁人)的看法上,这与他的人性论、政治思想有关,反映了他的叛逆精神。

  • 土家“苦情歌”之异同及其文化阐释

    作者:谢亚平; 雷卫东 刊期:2006年第05期

    湖北建始的景阳土家族情歌《十想》与《十月相思》同属特殊类型的苦情歌。一首《闺怨情》,一首《寡妇情》,从侧面反映出封建历史婚姻制度下不同女性的不同心态和情感变化。研究其传存的原因,可以看到土家族情歌中所包涵着的一些独特文化现象。

  • 论抗战诗作马君玠的《北望集》

    作者:魏洪丘 刊期:2006年第05期

    朱自清先生作“序”和叶圣陶先生作“跋”的马君玠的《北望集》,是一本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新诗集。和当时许多慷慨激昂、充满战斗力量的抗战诗歌相比,它是属于另类的沉郁风格的诗。在新时代重新发掘、审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今天,这本风格独特的诗集,是对以往抗战诗歌的一个补充,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 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论略

    作者:郝明工 刊期:2006年第05期

    随着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一词所蕴涵着的“副都”与“临时首都”的语义得到了统一,确立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特征.

  • 战争烽火中的重庆大学“乡村宣传团”

    作者:吴阳红 刊期:2006年第05期

    本文探索战争中的乡村文艺宣传,以重庆大学“乡村宣传团”为例做出了考证。“乡村宣传团”是一个活跃于战时首都重庆的校园文艺社团.在战争烽火之中,“乡村宣传团”开展了大量救亡与启蒙的文艺宣传;以话剧演出的形式突出地加以表现;点燃了战时青年的文艺激情,创作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 丘逢甲诗歌主题的三重奏与主旋律

    作者:陶德宗 刊期:2006年第05期

    在甲午战争后的海峡两岸诗坛上,丘逢甲是一位成就丰硕、风格鲜明和影响深广尊重要诗人.他以台湾为母题的大量诗作,回荡着爱国主义主旋律,形成了痛哭台湾沦亡、思念故土亲人和切盼收复失地三大主题的交织与重奏。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首开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先河,显示诗界革命实绩,推进主流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论诗词的现代性特征

    作者:余曲 刊期:2006年第05期

    文章把诗词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中加以研究,探讨了诗词中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人民主体意识、以及博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论证了诗词的现代性特征.

  • 论路遥小说中的家园意识

    作者:朱佑红 刊期:2006年第05期

    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有志青年,地理意义上的家园闭塞落后,使主人公将走出家园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但作者在创作中让走出家园的人再次回到自己的家园,又流露出路遥家园意识的狭隘性和矛盾性.作者通过艰难的思考和创作最终超越了自己家园意识的狭隘性。

  • 自恋与自卑的转移——论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性书写”

    作者:郑宗荣 刊期:2006年第05期

    杜拉斯的部分作品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利用“自传性书写”,形成具有虚构色彩的“自传体小说”·而她对自己经历的反复书写,是她自恋与自卑的转移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