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ligious Studies

杂志简介:《宗教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69/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道教研究、佛教研究、民族宗教与西部边疆研究、基督教研究、其他宗教与民间信仰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四川大学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6-1312
国内刊号:51-1069/B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
复合影响因子:0.2
总发文量:2024
总被引量:4714
H指数:15
引用半衰期:10.0259
立即指数:0.0167
期刊他引率:0.8185
平均引文率:24.0556
  •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诠释理论探析

    作者:赵卫东; 刘嘉欣 刊期:2019年第03期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2.丹道理论与王重阳所创内丹道北宗一致;3.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

  • 道教“洞”概念及其生命哲学意涵

    作者:蔡林波 刊期:2019年第03期

    “洞”字本义原指“众水汇流成大湖(或旷地)”。道教以之为意象原型,把“洞”规定为“阴阳合气”,借以展呈“道”及其生命哲学意涵:就其本体义,“洞”是对“道”之浑沌意象的描摹--“混洞”或“混气”;就其认知义,“洞”是指趋向“道”的生命认知实践--“洞观”或“洞照”;就其境域义,“洞”是对“道”之生命空间的仪式化置设,其呈展为一种阴阳...

  • 道经所见“勃蚀”考

    作者:王诚 刊期:2019年第03期

    道经中所见到的“勃蚀”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指早期道教“劫运说”所谓的阴阳灾变;其二,即“薄蚀”,指日月食及其他原因造成日月昏暗的天象。“薄蚀”作“勃蚀”,仅见于道教典籍,很可能是由于后人混淆了上述两类含义的缘故。“勃蚀”的其他词形,如“勃食”“孛蚀”“孛食”等,也都出现在与道教相关的文献中。汉语辞书特别是道教辞典有必要补收“...

  • “离四句绝百非”与成玄英“重玄学”

    作者:张耀南; 钱爽 刊期:2019年第03期

    佛教中有“四句百非”学说,也有“离四句绝百非”学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之境界。学界普遍以佛教“中观学说”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之释读格式,太过笼统。实际上成《疏》释读庄子,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其格式确为狭义的“中观学说”或“四句百非”学说;然在较高层次,其格式却是“离四句绝百非”学说。狭义的“中观”或“四句百非”对应“玄...

  • 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的文本探析

    作者:李冀 刊期:2019年第03期

    “蜀士李昌龄”注解的《太上感应篇》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太上感应篇》注本,该书大体成于淳熙二年至嘉定十五年之间。李昌龄注本在得到郑清之作赞、宋理宗推崇后方大行于世,其注本主要通过“灵验记”“引经”“征事”三个方面注解《太上感应篇》,这一注解形式为此后的众多《太上感应篇》注本继承和发扬。李昌龄身为儒士,却以三教经典与故事注解...

  • 十一星曜在宋元道教内的多重演化

    作者:孙伟杰 刊期:2019年第03期

    十一星曜是中西方天文星占学说融合的结果。宋元时,十一星曜信仰在社会上十分流行。道教除保留其原有的天文、星命学思想外,随着两者互动关系的深入,十一星曜的称谓、职能渐趋丰富,并在道教的斋醮科仪、符箓道法以及内丹修炼等不同领域流转,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拓展了十一星曜的宗教文化意涵。

  • 明代道官胡守法生平事迹考论

    作者:褚国锋 刊期:2019年第03期

    胡守法是明代著名道士,生前历任神乐观和道录司要职。本文通过对明实录、传记、方志、碑刻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考察,较为准确地还原了胡守法的人生轨迹。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胡守法的师承关系等内容,对学术界既有观点予以修正和补充。

  • 道教护童仪式初探

    作者:朱展炎 刊期:2019年第03期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会遇到正常的疾病之外,还会遭遇到各种灾厄,比如夜啼惊风、邪祟附体、犯煞过关等。在对治此类灾厄时,道士一方面遵循科学规律,积极从医学层面对儿童进行诊治。另一方面,则创立了上章授箓、画符佩印、拜斗禳关等仪式疗法,从宗教医疗的角度来应对上述问题,体现了道教独特的病因论和诊疗观。

  • 越南阮朝的道教管理制度研究

    作者:孙瑞雪 刊期:2019年第03期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是越南的阮朝时期,大约与中国清朝和民国同时,其官方对儒释道三教的管理主要实行崇儒抑佛老的政策。从现存的越南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阮朝专门制定了针对道教的管理政策和法律,事无巨细、条目众多,而且与中国清代的道教管理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究其原因在于越南阮朝和中国清朝的道教管理政策均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明朝时期...

  • 皇家道观与乡土社会--对四川云台观“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

    作者:袁春霞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三台县云台观为北方真武大帝道场,也是明代四川蜀藩王府主要修醮之所。通过对云台观纪念真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可以看到道教真武信仰在四川地方社会中的广泛流布与持续影响。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所具有的降福、禳灾、护民、降雨、护生等神性功能满足了信众的多方需求,体现出道教在地方社会信众中鲜明的信仰特征。“祖师...

  • 分类与感通:道教“物”之观念研究--以《太平经》《抱朴子内篇》为中心

    作者:王昊 刊期:2019年第03期

    “物”之原义为分割,要想获得关于物的准确知识就必须先划分物与物之间的界限;而由分割必然导致分类,道教对“物”同样有所分类,可大致分为哲学、世俗与宗教三个大的层面,其分类方式乃是阴阳五行、气、神等道教观念,并且经过分类的“物”通过“物类相感”原则最终统一在道教方术之中,此过程使世俗之物具备了宗教层面上的意义,进一步使人获得关于...

  • 对道教文化的一种法学诠释

    作者:张龙成 刊期:2019年第03期

    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类别的宗教文化,借助这些学科的特有方法而建立宗教研究的跨学科领域,一直是宗教研究的一种重要向度。而一直以来,对于宗教文化的法学研究却并未太多涉及。与此同时,出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对法律文化的宗教性研究也一直是个空白。即使勉强说有,也历来被学者局限于儒家范畴,而对于中国文化根柢的纯粹宗教即...

  • 《迦旃延偈》“法灭故事”形成的时代和地域

    作者:刘屹 刊期:2019年第03期

    《迦旃延偈》与《迦丁比丘经》的主旨、内容和框架都非常接近,两者都应是产生于印度西北部,而非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早期佛教文献。两者都有“法灭故事”,其中提及破坏佛教“恶王”的线索,可对应为不同的外族入侵印度的历史事件。推论《迦旃延偈》“法灭故事”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前3-2世纪,《迦丁比丘经》“法灭故事”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

  • 隋唐之际佛道教的交融:“真藏”概念考

    作者:白杰 刊期:2019年第03期

    “真藏”首先出现在佛教经典《大乘止观法门》中,是对“如来藏”“佛性”“真如”等的指称,意为“自然清净心”,由此区别凡圣。而后或同时期的道教经典《无上内秘真藏经》更以“真藏”为经典的名称,并作为大乘教法的另一称谓,实即指清净自然道性,是众生实现生命解放的内在依据,凡圣同具。在对“真藏”概念的考察中,揭示了隋唐之际佛教和道教建立...

  • 朱熹所读禅宗典籍考

    作者:哈磊 刊期:2019年第03期

    佛教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禅宗方面。本文依据《晦庵先生文集》和《朱子语类》等朱熹著作中所涉及的灯录、语录等禅宗典籍,分别从灯录、语录两大类加以考察,其中语录部分,又分为引及、考见两类,初步确定了朱熹所读禅宗典籍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