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杂志 部级期刊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杂志简介:《宗教人类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2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修行人类导论、修行与日常生活、修行与身心实践、修行与学习过程、田野报告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创刊时间:201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149
总被引量:65
H指数:3
  •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 in Chinese Modernity: Some Preliminary Reflections

    作者:杨美惠 刊期:2014年第01期

  • 多拉仁姆山的人与神——祁连山西北缘东纳藏人的山神信仰

    作者:宗喀·漾正冈布; 英加布 刊期:2014年第01期

    西藏文化中的山神可概括为是以山为地标的具有固定信仰和祭祀圈的祖籍地域保护神。藏语称为"域拉希达"(yul lha,gzhi bdag)。它是广大藏区(无论是游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还是城镇)"第巴"(sde ba,村落)、"措哇"(tsho ba,部落)等地域社会的标志和象征。藏人"域拉希达"系统的分层和类型具有与社会同构的特点。"集桑"(spyi bs...

  • 试探阿尼玛卿山神与格萨尔王的关系——兼论藏族关于神圣性的界定

    作者:才贝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通过考察阿尼玛卿山神与格萨尔王的关系,试图从藏族神话、前佛教神灵体系以及佛教化的语境中参照到"地祇"与"王"的原型,推进对藏族神圣地理、王及根基性文化的深度理解。本文认为在"神圣性"的持久界定中,藏族文化英雄在各种文本中流动起来,最后归结到一个文明内部的调适性越高,该文明就越能保持本色。

  • 一个苯教寺院的觉域教法考察

    作者:德吉卓玛 刊期:2014年第01期

    在传统宗教苯教中,觉域教法作为苯教修持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主干性法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在田野现场笔者却发现,流传于苯教的觉域教法有属于自己的教法渊源和传统,其法脉传承和师承则有别于藏传佛教觉域派,业已形成与众不同的觉域教法传统。就此本文拟以旺加寺为例,来探考、梳理苯教之觉域教法源流、传承脉络,以及经典内容、觉域教法在苯...

  • 文化争锋、互动与超越——以贵德县的南海观音像、中华福运轮为例

    作者:张海云; 李光耀 刊期:2014年第01期

    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壤地区是多族群杂居、多宗教并存、生计方式多元的多民族文化交界地带,这一区域也是多元文化争锋之地,大致处于甘、青、藏、新、川几省区的交汇区,以现代行政区划下的青海为主体省份。本文以汉藏蒙边缘地区的贵德为田野点,通过国家在场下贵德文化符号的建构、文化符号在宗教信仰秩序中的变动,分析文化交界地带的...

  • 济度道教的发展与信仰位育实践——以香港金兰观为例

    作者:陈进国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以香港当代的道教宫观——金兰观推动的修身修真实践个案为例,分析当代"新道教运动"的发展与"信仰位育"教育的密切关系。金兰观的变迁历史表明,当代香港道教在延续固有之养生修持传统之余,也融摄了近现代"济(救)度宗教运动"之入世救世的品格,具有强烈的综摄主义和济世主义的宗教气质。金兰观积极推动的赠医施药、静坐气功、修真课程...

  • 当代扶鸾团体的办善实践——以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为例

    作者:罗丹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透过检视香港飞雁洞佛道社的宗教实践,尝试去探讨当代扶鸾团体开展慈善活动的过程和原因。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前人的相关研究,梳理从清末至民国期间,鸾堂与善堂结合的现象。旨在展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广东乃至全国的扶鸾团体向善堂转变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对个案事件的描述。以飞雁洞寻找道脉的事件为例,关注它参与内地办善活动的契机和过程...

  • 当鸾堂不再扶鸾——香港大埔省躬草堂的考察

    作者:廖小菁 刊期:2014年第01期

    坐落于香港新界大埔汀角路上的省躬草堂,是一个从名称和建筑外观上都难以判断其属性的机构。它的历史渊源于19世纪末广州城内的一场瘟疫,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广州到香港,它的故事主要是环绕着一位名为"广成子"的神仙如何与他的崇拜者互动而展开。在一百多年历史中的多数时间里,广成子的崇拜者们相信,"广祖师"和他们是在名为"省躬草堂"的物质...

  • 当代香港全真派宫观仪式的变迁——奠土和上梁科仪的个案研究

    作者:马健行 刊期:2014年第01期

    面对乡村小区、都市空间及跨地域的宫观的建筑工程,当代香港全真派宫观承接了主要由正一派喃呒先生执行的奠土和上梁的仪式,解决地方人士认为动土施工对风水和土地神祇的影响。仪式在响应地方传统、地域政治和宫观网络的同时,各宫观的经忏传统也在影响其仪式符号和文本的诠释与执行。全真派宫观执行奠土和上梁仪式的变迁,既展现宫观从既有全真科...

  • 安龙——香港新界客家社群的节日与仪式初探

    作者:韦锦新 刊期:2014年第01期

    安龙是香港新界客家乡村庄而重之的节日庆典活动,原本服务于新迁的需求,主要解决社区的风水问题,以强调族群的定居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由客家喃呒承担,仪式突显龙脉和风水对社区安宁的影响。如今新界地区,安龙法事主要由本地正一喃呒师傅承接,客家仪式专家逐渐淡出。伴随仪式展演的流变,安龙的意义、社区的共同记忆亦得到周期的反思与重...

  • 城市景观再生下的民间仪式——广州划龙舟仪式的象征资本化

    作者:河合洋尚〔日〕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论文通过研究广州城区的划龙舟指出其仪式活动的象征资本化。在广州城区,划龙舟是一个具有传统性的仪式活动,举行仪式的目的就是加强友好村落之间的相互联系。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景观再生计划的施行,这里的划龙舟被政府、媒体以及人民作为突出城市特色的工具使用。就这样,划龙舟从表面上来看慢慢从传统性的民间仪式活动变成近代性的...

  • 浅论《梁发传》各版本的异同——以四个版本为中心

    作者:土肥步〔日〕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探讨新西兰长老教会传教士麦沾恩所出版的传记《梁发传》(China’s First Preacher:Liang A-fa 1789-1855)。如人所知,这篇传记的主人梁发在19世纪清朝禁教之下,透过著述活动与分发宗教册子在东南亚与广州周边地区从事传教活动。笔者以为《梁发传》资料性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梁发传》有几个版本,且每个版本都有句子与文字上微妙的差...

  • 游走在“回族”与“穆斯林”之间的宗教性——以云南省昆明市回族社区为例

    作者:奈良雅史〔日〕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以昆明回族中,对伊斯兰信仰具有不同虔诚度的人们的信仰实践为例,探讨回族的宗教性这一过程。中国于改革开放之后,宗教急剧复兴。在此背景下,在有关穆斯林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穆斯林的虔诚化问题格外引人注目。这一问题的研究趋向于将穆斯林的虔诚化视作伊斯兰复兴的前提,并且把虔诚与非虔诚作为两项对立的概念来理解穆斯林的宗教性。然而本...

  • “边缘人”的可能性——以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精英为中心

    作者:山崎典子〔日〕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本文着力于考察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并日常使用汉语的穆斯林(即相当于今日的回族)在20世纪初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在文化层面所起到的作用。这些日常使用汉语的穆斯林,经常被认为是汉人的伊斯兰教入信者。他们既如"回""汉"关系所暗示的那样,连接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又是试图将新疆突厥系穆斯林挽留在中华世界中的欧亚人群的牵线者。

  • 基督教人类学导论

    作者:卡奈尔; 杨思奇(译); 艾菊红(校); 黄剑波(校) 刊期:2014年第01期

    只因为有些事物过于"广为人知",它却并不总是如同它为人所知的那样。——黑格尔 基督教带来了什么不同?基督教使不同时代和地方的人们在理解他们自己和世界时产生了什么差异?基督教在我们对社会进程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上又引起了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