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中性》:游走于两性世界之间

    作者:温语晴 刊期:2013年第02X期

    <正>《中性》(Middlesex,2002)是美国希腊裔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的第二部小说。尤金尼德斯1960年出生于美国的底特律,他的祖父母是从小亚细亚来的希腊移民,父亲生于美国,母亲则是爱尔兰人的后代。尤金尼德斯曾就读于布朗大学,并于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

  • 尤金尼德斯《中性》中的叙事行为分析

    作者:董娜 刊期:2013年第02X期

    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性》的主人公卡尔、一个由于先辈近亲联姻而诞生的两性人,讲述了家族三代时间跨度长达八十年、空间跨越两个大陆的故事。叙述者对于自身成长历程的描述符合现实主义叙事的原则,对于家族故事的讲述则超越了传统叙事框架的束缚。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未叙述、不可叙述和虚拟叙述现象,解析叙述者是如何运用叙事...

  • 破碎境遇的心灵诉求——解读虹影《上海之死》的“居间性”

    作者:王春艳 刊期:2013年第02X期

    《上海之死》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本文从虹影及其创作的含混、杂糅、交错、碰撞入手,解读《上海之死》中所蕴涵的地域"居间性",文化身份"居间性",个体情感"居间性"以及人物性格"居间性"。

  • 直抵心灵的阅读诱惑——论王朔的读者意识

    作者:王冬云 刊期:2013年第02X期

    与同一时代的作家相比,王朔的读者意识最为强烈,其作品在标题、内容、形式、传播途径四个方面极具特色,显示出王朔强烈的读者意识。作为商业化写作的第一人,王朔的成功对于其他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论现代通俗小说作家作品的亦雅亦俗

    作者:田素芹 刊期:2013年第02X期

    张爱玲、徐訏、无名氏在雅俗融合的创作之路上继续探索,创出了高雅的通俗小说,或者说是通俗的高雅小说,创造了小说雅俗融合的现代化新境界。从开启民智到真正启迪大众的灵魂,叙述策略已由原来的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人物为中心,丰富的意象,意蕴深刻。抗战时期徐訏、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大众小说,以及沦陷区张爱玲、苏青等...

  • 浅析西方文学写作技巧在中文写作中的应用——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例

    作者:张立坤 赵芳 刊期:2013年第02X期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在小说框架、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完美地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采用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借用佛教六道轮回的框架,以动物的眼光和口吻,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了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部小说所采用的西方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作者:杨永明 刊期:2013年第02X期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萌发于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停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文学研究者们将其分成开拓期、丰收期与转折期三个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动荡与重要转折时期,因此现代文学也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文学思潮,并且在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中发展与演变。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并研究...

  • “农村三部曲”之《春蚕》的艺术特色

    作者:肖燕 刊期:2013年第02X期

    本文首先从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和政权完全投向了帝国主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春蚕》的写作背景,然后从《春蚕》的语言艺术特色与写作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春蚕》的艺术特色再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 《呼兰河传》中的东北民间文化信息及其精神内涵

    作者:史杰 宁西林 刊期:2013年第02X期

    《呼兰河传》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期,那座生养了萧红的呼兰河小镇早已沦陷为日军之手,被日本侵略者称之为"满洲国",而这个特殊的时期,也就被后世学者称之为"伪满时期"。正是在这个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身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她在《呼兰河传》中所描写的民间文化活动,不仅充满了萧红对童年时代的深...

  •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中国哈萨克族与汉族文学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吴晓棠 刊期:2013年第02X期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会赋予女性形象不同的涵义。哈萨克民间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汉语言古代叙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揭示两者的异同及深层的文化内涵。

  • 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研究的文化渊源

    作者:叶俊莉 刊期:2013年第02X期

    随着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发展,对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代彝族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彝族汉语诗歌的研究既受到彝族传统诗歌理论的浸淫,也受到中国汉族传统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体现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

  • 冯玉祥诗中的抗战妇女形象

    作者:张凤梅 刊期:2013年第02X期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时期,冯玉祥在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不少的抗战诗篇。此时的中国,虽然饱受日寇践踏,但凛然大气与民族气节却屹立不倒,冯玉祥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再现了抗战将士们的爱国热情,记下了珍贵的战争场景,也真实地刻画了抗战妇女的战地风采和民族气节。

  • 从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看《时震》中的人文情怀

    作者:陈培蕾 刊期:2013年第02X期

    19世纪末的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提出了"人性善恶二元论",他认为理智与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矛盾和冲突,而发展的欲念必须要以适度的节制作把杆,否则将会引发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他的人性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中,冯内古特对美国在科技、战争、阶级社会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忧虑反映出他强烈的人文主义...

  • 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心路历程——从荣格的无意识理论出发

    作者:赵方瑜 刊期:2013年第02X期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野草在歌唱》讲述了非洲殖民地一个白人妇女玛丽·特纳的悲剧人生,由于小说特殊的殖民地背景,评论界多从社会历史视角谴责殖民主义对人的精神毒害。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理论,展现玛丽的心路历程,探析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 多丽丝·莱辛《老族长穆什郎伽》中的殖民主题解析

    作者:明桂花 刊期:2013年第02X期

    《老族长穆什郎伽》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小说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不同生活状态做了生动的描述,揭露了殖民者的非人道和被殖民者的失语。小说中主人公富有哲理的话语是对殖民运动的深刻反思,令读者动容。同时,对莱辛殖民主题情结的分析,也是理解其作品主题涵义和欣赏作家写作风格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