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由余华的小说《活着》引发的思考

    作者:曹小欣 刊期:2012年第18期

    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的《活着》是先锋作家余华的一部写实性作品。因着生命,因着人生,因着生存,这部小说已经超出了通常的文学意义,扩展到人类生存哲学范畴之内,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性与客观性。本文通过对福贵经历的死亡事件进行分析,探求出了"活着"体现的生命意义。

  • 把玩狂欢:彰显欲望的迷狂——论《兄弟》再现现实的一种策略

    作者:陈若蕾 刊期:2012年第18期

    在余华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如一地书写着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着人的精神空间,思考和探寻着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本文从主题意义、叙述结构、叙述方式、话语特点等层面对《兄弟》的具体文本进行整体关照,系统地分析了余华以"狂欢"的思维与方式再现现实的策略,探寻了《兄弟》隐藏在外在形式背后的创作意识及颇具狂欢色彩的叙事特质和意义...

  • 新移民作家张翎小说《余震》的叙事手法浅析

    作者:韩晓亚 刊期:2012年第18期

    浙籍新移民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关于"地震"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颇具独到之处,时空主线与情感主线相互交织,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叙事传统、历史与现实等方面所作的探索,预示了海外华人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伤痕文学作品苦难内容主题概述

    作者:于艳华 刊期:2012年第18期

    伤痕文学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懑终于有机会倾吐。作品的主题几乎都是梦魇般经历的回忆和关于苦难耻辱的痛述。而苦难的讲述并不是目的,人们经历了苦难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忠诚,维护了政治理想的崇高和纯洁,也使得苦难更有价值。

  • “五四”乡土小说与寻根文学历史文化语境之异同

    作者:王晓明 王晓恒 刊期:2012年第18期

    "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的产生离不开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对它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上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推动这两次文学创作发生的动力因素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思潮的引导;域外文学的影响。

  • 武汉文学的前世今生

    作者:邹莉 刊期:2012年第18期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武汉地区多彩多姿的文学传统。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祖"屈原开始,骚人墨客居汉、旅汉、过汉而留下吟咏的代不乏人。当代文学"汉军"异峰突起,为世人所公认。本文着重梳理武汉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阐述了明清以来各时期武汉文学的特点。认为明清时期,武汉地方文学开始勃兴;近代文学创作基本上仍停留于封建传统文学的格局;启蒙与救亡...

  • 曹禺创作历程漫谈——从《雷雨》、《日出》、《北京人》的人物说起

    作者:朱晓荣 刊期:2012年第18期

    在曹禺的创作中,《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话剧文学范本。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感情充沛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的命运来透视作家的创作历程:就主题思想内容而言,是纵向不断地深化,从苦闷不安地追求个人情爱自由到艰辛地去向社会群体寻求光明;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是不断地扩展和升华,...

  • 卞之琳诗歌“知性”的解读

    作者:姒晓霞 刊期:2012年第18期

    卞之琳的"知性诗"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他的诗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知性美",正确地把握卞之琳的"知性诗"要将其放入现代派中西诗学融合的创作背景中,运用阐释学方法来解读。这将使卞之琳诗歌的解读走出历史窠臼,不断拓展卞诗新的生命空间,而在卞诗及其阐释学解读本身中已包含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 在漂流的世界里寻找静悟的人生——以陈贞的诗集《三品人生》为例

    作者:李继华 刊期:2012年第18期

    诗是真善美之间最好的联系与传达,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超越物质的诱惑,寻找静悟的人生?陈贞作为一位业余诗人,他以他的作品作了有益的尝试。由于认识及其他原因,对诗所附丽的物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与处理方式,这对于诗的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陈贞作品为范本,试图提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 冯骥才《歪儿》美点赏析

    作者:徐学军 刊期:2012年第18期

    歪儿是冯骥才笔下的一个有着身体欠缺的儿时玩伴,文章对冯骥才笔下《歪儿》的艺术美点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思想美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冯骥才先生的写作特点,并且为发掘其写作内涵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外在轮廓内的真相——贝弗利·法默小说女性主体意识探析

    作者:郑小燕 向晓红 刊期:2012年第18期

    父权文化将女性看作是封闭的轮廓线,观赏的对象。这种外在的视角无法了解生活于这样的躯体之中的女性的感受。贝弗利·法默摆脱了这种男性主宰的外在视角,进入其外在轮廓之内,通过展现女性所面临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将女性构建为真正独立的主体。

  • 毁灭与重生——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中爱的哲学

    作者:龚玲 刊期:2012年第18期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其作品表现了深刻的爱的哲学。莫里森传承了文学之爱的表述传统,但不只是停留在爱的多方位的表达,而更多致力于对爱的积极意义的探讨。其作品揭示了当代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如何在种族主义、父权主义和人性弱点的三重重压下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共存。

  • 原型意象的文化意蕴——《女勇士》的神话原型解读

    作者:郑海霞 刊期:2012年第18期

    华裔作家汤亭亭采用中国传统题材,通过后现代互文性意义上的拼盘杂烩,创作了大家公认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女勇士》。这部作品兼容了中、西方文学的基元,展示了人类思想深处的共同愿望,显示了作家个体意识的加工痕迹。本文试在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下,深入挖掘《女勇士》中的三种原型意象:"鬼"、"疯女人"和"流亡者",帮助读者揭示出这部作品所...

  • 从谭恩美作品解析中美文化的冲突、交际与重构

    作者:张丽 刊期:2012年第18期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关注了美国华裔这个群体的生活,探讨了华裔想要寻求自己文化身份定位的诉求,探析了中美两种文化从最初的冲突到逐渐的相互交际和融会,并最终重构产生出了独特的"华裔文化"。

  • 后现代言说的迷境——浅析约翰·巴斯《迷宫》的后现代之美

    作者:任联齐 刊期:2012年第18期

    后现代言说的总体特征是言说主体的离散,而约翰·巴斯的《迷宫》就具有这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先锋之作,《迷宫》留给我们太多值得思考的内容。本文将在后现代美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巴斯的这部作品,深入剖析后现代言说的本质特征,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