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

    作者:一笑 刊期:2012年第12期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1958年生于上海,二十余岁开始发表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也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少女小渔》《小姨多鹤》《赴宴者》《扶桑》《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钗》《铁梨花》等。严歌苓的小说被广泛地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其作品不仅受到各大导演的

  • 历史的天空下女性心灵的成长——严歌苓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

    作者:王东 王琪 刊期:2012年第12期

    严歌苓作为享誉海内外文坛的女性作家,其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以一贯的敏锐而开阔的视野,不仅写出了一个女人生命的现实成长,而且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了凡俗人间芸芸众生尤其是女性的心灵成长,使这一场平凡人生的书写,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女性心灵史书写的意义,从而体现出一种女性写作与历史写作相交融的姿态。

  • 历史沉浮中女性的自我发现与书写——论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

    作者:李东雷 刊期:2012年第12期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是一个关于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在小说中,历史的枯燥文本被置换成鲜活的个人记忆,小说以一种既关注女性自身体验又直面社会现实的精神姿态,在复活了个人记忆的同时,也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对社会历史的关注,使虹影的这部小说有了更为久远的影响力。

  • 创一个怎样的散文“新宫殿”——祝勇《旧宫殿》文学内涵外延的审思

    作者:陶斯明 刊期:2012年第12期

    祝勇的《旧宫殿》作为当代文坛中新文体的代表,在主题、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诸多无法确切定义的特点,本文将其看作是散文这一文学形式对文化符号、权力符号、图像符号方面的解构与全新重构,并透过后结构主义的视域,审视这类新文体所存在的合理性及审美价值,同时借助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新散文的变化作为切入点,尝试分析与说明当代文化的传承与创...

  • 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朦胧诗歌

    作者:吴晓燕 赵民兴 刊期:2012年第12期

    朦胧诗歌运动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朦胧诗歌也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中持续争论的焦点。朦胧诗以一种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时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观点。朦胧派诗人在运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时,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

  • 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世界

    作者:李伟 刊期:2012年第12期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文坛,产生了一大批文学巨匠。沈从文,这位在海内外声名鹊起、享有国际声誉的一流作家,却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沉寂下来,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和热捧,其文坛地位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看好。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唱响了一首美丽而忧伤的田园牧歌。

  • 异样的新编——《补天》与《女娲的扇子》比较论

    作者:罗伟 刊期:2012年第12期

    鲁迅的小说《补天》取材中国古代神话改编而成,李碧华的《女娲的扇子》也同样取材于神话。二者在主题、方法、语言、细节等方面存在多处不同,有消解、有建构,有讽刺、有赞美。这种不同,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作者创作理念的差异。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异同,无疑对理解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张力关系有着重大意义。

  • 双重故事的矛盾与质疑——张炜《古船》的显在结构与潜在结构

    作者:吴正毅 刊期:2012年第12期

    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包含着互相矛盾但又互相补充的双重故事:表层故事是道德者隋抱朴的心灵成长过程,而深层故事却是道德观念淡薄的浪子隋不召一生漂泊的传奇故事。深层故事体现出作者的无意识趋向,对作者精心设置的表层故事形成了质疑,双重故事形成了文本的丰富性,最终成就了小说的探索性主题。

  • 解读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

    作者:高辉芳 王晴 刊期:2012年第12期

    在张炜的作品中,"野地"意象几乎灌注融会在一系列故事里,并且包容万象。本文通过解读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剖析作家"野地"意象所展示出来的基本结构,反映出其精神内核,使情、理、景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梳理出艺术特质所表现的象征、诗意的渲染、质朴的叙述。

  • 生存困境——浅析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

    作者:吴定敏 刊期:2012年第12期

    《人性的污秽》作为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备受美国各界讨论。小说通过对各种人物在生活困境中的生存挣扎,体现了作者对美国生活、社会与人生的深刻见解。本文立足于小说人物的形象分析,通过对人性污秽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种族观、战争创伤和人性污点等生存困境根源的深刻洞察。

  • 约翰·麦卡恩小说《黑暗》中的父子关系解析

    作者:牛亚卿 王子贤 刊期:2012年第12期

    爱尔兰小说家麦卡恩《黑暗》一书围绕一对父子间的复杂的、不断演化的关系展开,双方的恩怨、对抗、妥协与和解也成为了爱尔兰父权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援引萨义德、巴巴等后殖民主义大师的理论对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继而对爱尔兰的父权制进行了解析,探求解决父子对抗关系的新思路。

  • 摒弃的生命之爱——通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浅析色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作者:闫慧 刊期:2012年第12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拉德最富盛名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生命的空虚和充盈,通过对生命中"轻与重"的描写、媚俗的质疑、色彩的运用,诠释了生命中不曾泯灭的真理。本文试对文中色彩的运用加以分析,阐述色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 浅谈略萨《酒吧长谈》的立体叙事模式

    作者:王丽 刊期:2012年第12期

    秘鲁作家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结构现实主义已受到充分的肯定。本文试从话波、影视艺术技巧和全方位视点三个方面,来浅析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巅峰之作《酒吧长谈》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作者如何达到立体叙事的效果。

  • 从《城市与狗》看拉美民族意识

    作者:刘旭彩 刊期:2012年第12期

    《城市与狗》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试通过分析《城市与狗》中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来关照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以及由此看到的文化、社会、政治的特殊表现形态及其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

  • 从绿色生态视角谈《暮光之城》的整体观

    作者:刘娟 刊期:2012年第12期

    《暮光之城》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首部作品。本文试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剖析主人公背后的文化隐喻,探讨人类与自然其他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绿色生态视角下,呼吁人类关注生态危机的根源,应从大自然整体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抛弃人类中心论,激发尊崇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