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六六婚姻家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为例

    作者:陆冰 刊期:2011年第24期

    六六在《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和《蜗居》这三部婚姻家庭题材小说中塑造了真实而又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婚姻、家庭和自我的种种认识,既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脉络,也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本质特征。

  • 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的异性观

    作者:李彬 霍速 刊期:2011年第24期

    在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的作品中,女作家们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具有血腥味的生活,表现女人们在受压迫、受凌辱中逐步形成的坚强。东北女性坚强的生命体验使我们发现男性的传统主宰地位发生改变,甚至男性性别价值在生活中也表现为缺失状态。女作家们从家庭生活、家族生活、自立生存追求中审视异性存在价值,凸显东北女性独有的生存经历。

  • 老舍作品对中国节日的完整呈现和复杂感知

    作者:陈祖君 刊期:2011年第24期

    老舍是多产作家,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众多是关于节日的。这些作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现当代节日体系,是对现代以来中国节日的复杂感知。中国现当代流行的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都得到反映和表现。老舍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体验是复杂的,受着时代的影响,往往联系着他个人的遭际,打上他个人的烙印,贯穿着他的平民意识。

  • “补天”神话母题及其寓言性解读——兼论《女神之再生》和《补天》

    作者:李欣辛 刊期:2011年第24期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对原始意象及神话的重复和颠覆,即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一个原始意象或神话,这种原始意象或神话的不断重复使其成为隐喻性的神话寓言,而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永恒母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补天"神话这种独特的价值意义——寓言性(隐喻性)加以解读与阐释,并试图借助有关作品,诠释这一在漫漫长夜中人们构筑和期盼的乌托邦世界。

  • 试论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民族意识

    作者:易秋莎 刊期:2011年第24期

    美籍华人女作家是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团体。她们经历了美国对华人政策由排斥、接纳到融合的过程。所以她们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在维护自己民族性的同时,也在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的思考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本文将从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的推广、其作品中独特的母女情结、对中国式婚姻的思考和对民族融合...

  • 试析《喜福会》中被误读的东方主义

    作者:张丽 刊期:2011年第24期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读者展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典籍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但对《易经》思想不了解的西方读者,容易用带偏见的东方主义来理解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之产生误读。本文从《易经》思想着手,向读者解析了《喜福会》中被某些西方读者所误读的中国文化观。

  • 从分裂到统一——论《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过程

    作者:刘金娟 刊期:2011年第24期

    《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作家莱辛的代表作。她塑造的主人公安娜不仅是英国上世纪50年代左翼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更是人类自己的代表。安娜通过不懈的努力对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严格的剖析,完成了一个从精神崩溃到身心完整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荣格式的个性化过程。

  • 从萨拉的“自我”追寻历程看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意识

    作者:马晓颖 冯占锋 刊期:2011年第24期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深入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独特的女性的自我追寻历程,从而解读作者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意识。

  • 艾丽丝·默多克与文学伦理学转向

    作者:周丽艳 刊期:2011年第24期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伦理学转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伟大的艺术是善的最好证明和实现途径。艺术与道德的本质都是对善的追求。而所有艺术形式中,小说因其松散的形式和不多加评论的叙事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 多克托罗小说《霍默与兰利》中的媒介传播研究

    作者:宋翠萍 宋艳萍 丁三梅 刊期:2011年第24期

    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大众传播学特别是受众研究具有深刻影响,本文运用"媒介是基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信息"等理论,并借鉴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分析多克托罗小说《霍默与兰利》中体现的媒介生态学思想,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小人物扭曲的生存现状、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

  •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双重意识”

    作者:李小芳 刊期:2011年第24期

    双重意识是美国黑人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本文对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对遗产的态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双重意识。

  • 从《紫色》看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作者:刘长艾 刊期:2011年第24期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精神的主体,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紫色》中所塑造的人物进行分析,来探讨和认识其中所反映的美国人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自由、重视个人尊严;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个人的力量无限。

  • 荒谬的世界——巴塞尔姆小说《玻璃山》主题分析

    作者:林欣达 刊期:2011年第24期

    美国著名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写作风格奇异,其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荒谬的不真实的故事,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本文以其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对荒谬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看辛格笔下的犹太女性群体形象

    作者:杨道云 刊期:2011年第24期

    本文基于当代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从影响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辛格女性创作观的真实女性人物原型入手,对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群体形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辛格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原型大多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都属背景人物,都处于社会或家庭的次要地位,且大部分都处于压抑和封闭之中。同时,本文也总结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两类女性形象,批判...

  • 浅析赛珍珠小说《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张伟华 刊期:2011年第24期

    作为一部旨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作品,赛珍珠的《母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部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细腻地描绘出一个个性鲜明、命途多舛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突出展现了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两重性格,即母性和妻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旧中国社会制度对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