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田间守望者——铁凝小说的乡土情结

    作者:一笑 刊期:2011年第18期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她,失意时想到她。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乡土作为我们的物质、精神家园,成为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乡思,乡愁,乡情,乡恋,成为一代又一代作家不倦的诗情源泉。

  • 论《麦秸垛》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地形观点”说起

    作者:李佩姗 刊期:2011年第18期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麦秸垛》中主要人物——杨青、陆野明和沈小凤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弗洛伊德的地形观点以及对地形观点中三个主要概念——无意识(Unconscious/UCs)、前意识(Preconscious/PCs)和意识(Conscious/Cs)——之间关系的论述。同时,文章也涉及一些荣格的人格理论形成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呼应,并提供一些补充与支持。文章提出理...

  • 浅析《泪洒豆满江》中的朝鲜移民史

    作者:玄千秋 刊期:2011年第18期

    在20世纪初,很多不甘忍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民越过图们江(朝鲜称之为豆满江),来到我国东北,开始了新的生活,并最后形成了今天我国境内的朝鲜族。本文通过解读长篇小说《泪洒豆满江》,来研究这段朝鲜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民族迁徙,详细阐述了中朝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境内的朝鲜族形成过程、形成方式、民族风俗等历史内容。对于这一段文字记录...

  • 寻找希望的“水灵珠”——评析郑小凯的科学童话《追捕水巫》

    作者:张贺楠 刊期:2011年第18期

    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态文学思潮以其广阔的生态视野、浓厚的生态意识,不仅提升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主题价值,增强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厚度,也为科学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将知识性与艺术性、真实性与虚构性完美地结合提供了一个广袤的试验田野。本文通过分析郑小凯在科学童话《追捕女巫》中叙事结构的搭设,超人体、拟人体和常人体三种人物形象的塑...

  •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作者:郭爱云 刊期:2011年第18期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期以来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高度的关注和青睐。《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魅力永存,与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剧中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围绕家庭矛盾这条主要线索,凸显了封建家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悲剧。

  • 靳以散文论

    作者:肖进贵 刊期:2011年第18期

    靳以,编辑、文学家。学界历来对他的编辑成就多有论及,而文学成就却鲜有系统研究。本文拟就靳以散文的时代性特征及小说化倾向进行论述。

  • 如鲜花一样芳香的诗——评鲁若迪基《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

    作者:和克纯 刊期:2011年第18期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诗歌在当代少数民族诗坛上颇有影响,他的诗歌以质朴而又深邃的风格表现了对故乡小凉山的眷恋以及作为一名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鲁若迪基的诗歌具有一种当前大多数诗人已丧失了的真正属于作品创作的品质——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一切真善美的存在,这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民族诗人的典型佳作。

  • 维吾尔族儿童诗歌60年创作概述

    作者:布力布力·艾克热木 贺义荣 刊期:2011年第18期

    维吾尔族儿童诗歌在本民族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但由于忽视对其研究,使得许多创作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本文主要追溯了60年来维吾尔族儿童诗歌创作发展的历史及特点,力图探索其创作风格及经验。

  • 母亲是人吗?——论阿特伍德《浮现》和《女祭司》中的女性与生育主题

    作者:丁义 刊期:2011年第18期

    自从亚里士多德否认女性在人类繁衍史上的重要作用,将其定义为男性繁殖后代的"容器"以来,"孵化器"就一直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生殖过程的角色期待。如果说在男性文明控制下的女性身体从来就不属于女性,那么作为"孵化器"的女性身体更是被物化成了男性繁衍后代的工具。阿特伍德早期小说《浮现》和《女祭司》中的两位女性一个被迫堕胎,另一个被迫生育。...

  • 《微暗的火》的解构主义特征

    作者:石磊 刊期:2011年第18期

    作为后现代派大师的纳博科夫,一直是解构主义手法的热心尝试者,他热衷于寻找文学创作中新的文本结构和新的写作风格,而《微暗的火》就是纳博科夫对解构主义手法一次更全面更深层的尝试。本文试从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解构、对文学评论的解构等三个方面对《微暗的火》进行分析。

  • 论黑色幽默在《黑暗中的笑声》中的运用

    作者:李广财 刊期:2011年第18期

    "黑色幽默"是一种倍受评论家推崇的创作方式,它是将心理学的方法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揭示了当面对人生中的残忍和荒谬时,应当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对这种人生的不顺利冷眼观之,把它看成是一种笑料,并以含泪之笑来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难堪和难耐。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正是黑色幽默运用的典范。

  • 女性灵魂呐喊的书写——试论福克纳小说中女性“我”的缺失和内心独白

    作者:王冬梅 刊期:2011年第18期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以其意识流小说中独特的创作技巧而享誉世界文坛,他在以家乡为背景而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众多的南方妇女形象。本文试以《喧哗与骚动》、《圣殿》和《我弥留之际》三部小说为例,探讨了福克纳在意识流小说中如何运用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叙事技巧书写女性被压抑的生活状态,揭露了传统妇道观和清教...

  • 一朵悲情的玫瑰——解析爱米丽的悲剧人生及其根源

    作者:苏红莲 刊期:2011年第18期

    福克纳的优秀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扭曲的亲情和缺失的友情使得她性情怪僻,疯狂的爱情促使她对薄情的恋人痛下杀手。爱米丽悲惨的一生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父权制以及以清教思想为核心的南方妇道观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压抑和摧残。

  • 试论《老人与海》中老人和马林鱼的两败俱伤

    作者:赵慧 刊期:2011年第18期

    《老人与海》一直被认为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被作者认为是其这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是桑提亚哥的信念,也是海明威要在《老人与海》中表明的思想。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个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

  • 《巴比特》的文化内涵解读与价值反思

    作者:程慧 刊期:2011年第18期

    《巴比特》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反映了美国商业社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如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行为、虚伪势力的人际关系、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空虚肤浅的精神文化等,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