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温馨与难言的忧伤——迟子建小说的气味

    作者:朴素 刊期:2011年第10期

    在当今颇具实力的作家中,迟子建的小说别具一格。创作题材的新颖朴素、主题表现的深刻博大,每每激活现代人那颗日渐疲惫和麻木的心灵,而在叙事上的着意经营,更使得她的小说亲切而耐读,譬如她的代表作《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向着日夜旅行》、

  • 琐碎里找寻遗迹 平淡中折射历史——论迟子建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

    作者:温蕾 刊期:2011年第10期

    历史题材的写作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迟子建写历史就像她写《北极村童话》一样,都带有个人独特的感受和较强的抒情性,并且这种历史题材的写作是着眼于日常细节和生活的广泛性,善于从卑微的个体和灵魂中找寻历史遗迹,通过常被忽略的民间底层场景的描述达到认识历史全貌的目的。

  • 论迟子建小说的儿童视角

    作者:董慧 刊期:2011年第10期

    迟子建的小说中,以儿童和少年为叙事人的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小说的技巧和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儿童的叙述视角。儿童由于较少受到世俗的浸染,以儿童的视界去透视世界,人类的生存世相将会脱离"习惯性桎梏"下的理解方式,呈现出别样的意义。本文从回望故园、塑造边缘儿童形象和复调特征三个层面分析了迟子建小说中儿童视角的意义。

  • 文化的茫然与困惑——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的形象意蕴

    作者:马杰 孙翠霞 刊期:2011年第10期

    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作家以秦腔为载体,充分揭示了夏天智、白雪等人物形象的文化品格,展现出作家在新旧文化面前的惶惑与茫然。

  •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双重文本结构

    作者:黄灿 刊期:2011年第10期

    《在细雨中呼喊》是具有双重文本结构的小说。余华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采用了两套叙事逻辑。在宏观层面,小说呈现出非对称的封闭结构;在微观层面,小说以记忆为轴,抵达虚构和现实的两极。小说因此具有了较为完整的虚构空间,并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张力。

  • 饱含理想主义内涵的张力叙事——评方方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

    作者:朱彦芳 刊期:2011年第10期

    《乌泥湖年谱》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虽是历史叙事,但是同时进行了深刻的人性挖掘。作家在小说中营造了充满张力的两种氛围:一种是特定的政治年代沉重、压抑的氛围;一种是由知识分子做派、家庭所营造的文明自然的氛围。作者保持了历史理性与情感感性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历史理性与情感感性之间保持了一种张力。小说中书写的正直人格力量与美好健康...

  • 试论张翎《金山》中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作者:张建红 刊期:2011年第10期

    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近作《金山》描写了广东开平一个方姓家族五代的悲苦的奋斗故事。本文试从文学伦理批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批评研究,分析其中的男性华人在异国他乡所表现出的对国家民族的满腔爱国爱乡情,以及甘愿为家族家庭奉献的高尚的家庭伦理道德。

  • 女性视角的乡土叙事——评孙惠芬的小说创作

    作者:刘颖慧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本文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从乡土和女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创作特色,肯定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下人的生存困境——从后现代主义看朱山坡《陪夜的女人》中人的生存状态

    作者:刘述清 刊期:2011年第10期

    朱山坡的小说《陪夜的女人》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失、沟通的贫乏、道德伦理的丧失、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等等。《陪夜的女人》中人物的命运代表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是对现代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反思与批判。

  • 论刘庆邦乡村题材小说的语言特色

    作者:李红艳 刊期:2011年第10期

    刘庆邦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其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作者:李凌峰 刊期:2011年第10期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是孙犁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承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追求。这种艺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极致的执着追求;二是对平淡隽永、含蓄悠长韵味的艺术追求。本文主要以《荷花淀》为例探析孙犁小说创作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一艺术追求。

  • 爱与美的吟唱者——五四诗人刘延陵

    作者:王建青 刊期:2011年第10期

    刘延陵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的编辑工作,还在新诗创作、诗歌评论、外国诗歌译介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刘延陵在新诗坛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探讨了他的新诗创作,再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先驱者形象。

  •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作者:段秋月 刊期:2011年第10期

    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 精神客居者的“回家”——论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创作

    作者:徐慧琴 刊期:2011年第10期

    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作家。尽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书写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灵世界,于原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郁结于心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在长大了的作者的主观回望中,童年已成为时间进程的一部分,浸透了由时间构成的人生体验的内容,由此作家笔下的童年意象便生发出伤感、诗意、...

  • 传统里的现代步伐——《金锁记》主题探析

    作者:南瑞琴 刊期:2011年第10期

    《金锁记》展示了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答案:传统民间是如何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都市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