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与中国的东方研究

    作者:王邦维 刊期:2009年第18期

    2009年7月11日,96岁的季羡林先生于北京悄然辞世。作为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学养、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尊重;而作为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季先生一生都在坚守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清醒",则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并为世人所敬仰。本刊特借王邦维先生此文,向季先生表达敬意。——编...

  • 季羡林先生学术成就

    刊期:2009年第18期

    <正>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

  • 为学养性全在兹——浅谈闽南文化对林语堂人生观的根性影响

    作者:李晓筝 刊期:2009年第18期

    文学大师林语堂学贯中西,其人生观宽容平和、温柔谦卑,以基督教为主,道教、儒教为辅,中西合璧。本文主要通过闽南宗教、闽南山水来谈论闽南文化对其人生观形成的根性影响。

  • 论蒋光慈小说中的复仇意识

    作者:王家琳 乔相军 刊期:2009年第18期

    蒋光慈小说创作中有一种潜隐的个人复仇意识,这种个人复仇意识在其主要的小说中都有或隐或显的流露,作者对这种个人复仇意识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肯定赞美,或表示理解,最后却归向了对革命暴力的反思,而这也使蒋光慈的小说成为了"左翼"文学中一个独特的个性存在。

  • 论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

    作者:娄成 刊期:2009年第18期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因其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因而他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得异常驳杂。本文在阐述其文学轨迹和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其赞赏西方感伤主义,但在精神世界深处却内隐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情怀,即追求艺术自觉,提倡艺术的超功利,却也注重文学的功利价值。

  • 荒原上的歌吟者——沉樱笔下女性解放的情感历程

    作者:冯晓青 刊期:2009年第18期

    "五四"女性为摆脱宿命,追寻诗意的人生,成功地实现了背对传统的集体大逃亡。沉樱的小说以女性的生命经验烛照一个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在对女性情感经历的演绎、诠释中,从精神向度上实现女性意识的构建,体现了对悲剧精神的负载与担当。

  • 试评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奴性意识

    作者:刘建胜 刊期:2009年第18期

    张爱玲的小说名作《传奇》中所描绘的女性性格中存在着浓厚的奴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为男性而奴、为经济而奴。她们为奴的真正原因有二,即社会背景和女性自身。

  • 从农民形象看鲁迅小说的深刻寓意

    作者:孟巧红 刊期:2009年第18期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他的创作"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同情农民的遭遇,更关心农民的命运,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典型农民形象的分析,阐释鲁迅小说揭示农民悲剧命运、探讨农民根本出路的深刻寓意

  • 漫谈《白鹿原》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张力结构

    作者:许瑞蓉 刊期:2009年第18期

    小说的文化张力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作品中新旧交织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现性反思历史的立场,对其作品文化张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等几个方面。

  • “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嬗迁演变——试论《白鹿原》与《秦腔》的村落家族文化现象

    作者:宋洁 刊期:2009年第18期

    《白鹿原》中涉及到了1949年以前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现象,《秦腔》中涉及到了当代村落家族文化现象。把二者进行比照分析,可以看出村落家族文化在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嬗迁演变。即基本完成了由"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转变。

  • 凄伤因错误而美丽——谈郑愁予《错误》的中国性

    作者:王春翔 刊期:2009年第18期

    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虽然创作于台湾的新诗现代化运动时期,但其诗中却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包含着含蓄柔美、韵味无穷的中国古典情韵,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

  • 真、善、美的颂歌——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

    作者:曾慧萍 刊期:2009年第18期

    杨绛是个学贯中西、涉猎多个领域的通才,她的散文看似平直朴实,不同的读者却可以获得不同的或多元的满足,尤其是其写人艺术的高超手法,读后令人会心冥想。

  • 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写作的突破与创新

    作者:蔡文皓 刊期:2009年第18期

    《马家军调查》采用全景式文体结构、章回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对探索人性多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等,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突破与创新。因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荒原悲剧的审美意蕴——试析哈代《还乡》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作者:于海军 刊期:2009年第18期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是"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的代表,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小说反映出工业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农村后所引起的富有悲剧性的巨大变化。而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成因。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及悲剧成因,以及作家对小说中爱敦荒原极富感情的逼真描绘,来探讨哈代...

  • 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主义作品中的变形主题研究

    作者:隋华 刊期:2009年第18期

    变形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主义作品通过变形的手法对人类精神领域及心理层面进行深刻揭露与探究,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寻求走出困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