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论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关系

    作者:党子奇 刊期:2009年第12期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拟从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以及网络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求网络传媒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 在线阅读:你真在阅读吗?

    作者:莫托克·里奇 路星 刊期:2009年第12期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视觉媒介极为发达的时代,而"阅读"也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而"快餐化"了。中国古人读书讲求"涵咏沉潜"以及对"味外之旨"的把握、怀想与凝思,尤为追求"神与物游"的自由境界;而今天的读者大多只是"网上点击",追求"快速浏览",在迅疾的心灵愉悦和内在满足中,完成了一次次"麦当劳式"的精神快餐之旅。试问:在这个大众传媒流行...

  • 复杂的形象 痛苦的灵魂——周朴园形象再阐释

    作者:刘学云 刊期:2009年第12期

    自《雷雨》诞生以来,其核心形象周朴园就引发了研究者多样化的阐释,在对周朴园的多重解读中,我们看到了其复杂多样的形象。同时我们更关注到周朴园那负载了丰富痛苦的灵魂,认识到周朴园这一文学形象丰富深厚的哲学、文化内涵。

  • 试析《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苍凉之感

    作者:于宏 刊期:2009年第12期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透出的缕缕苍凉之意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就是通过对该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让人们更深地品味到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许许多多。

  • 西南边陲的革命之音,爱国游子的炽热情怀——论云南作家刘御的革命诗歌创作

    作者:刘琼 董庆保 刊期:2009年第12期

    作为儿童文学家出身的云南籍作家刘御,以其质朴理性的语言,散文化的诗歌韵味和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论述了上个世纪30、40年代革命诗歌创作的特殊文化语境,表达了一位来自西南边境地区的革命先驱者对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不屈外辱的历史责任。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刘御诗歌的原生力量,这是艺术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他的诗歌在字里行间也透...

  • 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的“酒神精神”

    作者:裴萱 刊期:2009年第12期

    《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的代表作蕴含着巨大的文化精神,其对于齐鲁大地民间文化与"酒神精神"的彰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突围。

  • 孤独的房间 私人的叙事——《私人生活》的意象分析

    作者:王美花 刊期:2009年第12期

    宁静幽闭的"房间"在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试从房间这个意象的分析来探讨房间在《私人生活》中的意义及所起的作用,即它是私人叙事的载体,孤独的载体。从而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 阅读之爱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路星 刊期:2009年第12期

    世界发展至今,这个时代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育儿室、客厅、餐厅、厨房里都能找到书本,有些人家热衷于收集书籍,竟然也会给书安排一间自己的房间。小说、诗歌、历史、回忆录、皮面的精装书和纸包的平价书……望着这些书,有时候人们不仅要诧异地自问,仅仅是把眼睛扫过卷帙浩繁的油墨文字,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快乐,能有什么好处?

  • 试论阎连科《年月日》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刘广祥 刊期:2009年第12期

    阎连科的中篇小说《年月日》里充满了人类对于生存的抗争,充分展现了生命的顽强、柔韧和人类与土地的深切情结,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识。

  • 从“寡母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的创作心理

    作者:吴铜虎 刊期:2009年第12期

    "寡母抚孤"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它是"夫死从子"的礼教要求,是"母以子贵"的良好愿望,也是"寡母情结"的内在需要。鲁迅少年失怙,"寡母"伟大而盲目的爱成为了这个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孤子"无法承受又无法逃避的负担。这种心理负担与焦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无处释放,最终通过变相手段,借助"求同作用"与"投射作用"而获得释放。鲁迅小说...

  • 试论《马伯乐》的讽刺艺术

    作者:尹喜荣 刊期:2009年第12期

    讽刺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萧红的《马伯乐》是40年代长篇讽刺文学中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场景、人物、心理、事件以及作品思想性质的漫画化处理,给40年代讽刺文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作者:张晓霞 刊期:2009年第12期

    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的形象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零余者"形象体现的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普遍意义;零余者形象的塑造蕴藏着作者对时代、社会及人生的多重思考,对当时及后世是一份优秀的遗产;"零余者"的悲剧激起人们不同的审美快感:一种是由悲哀而产生的自我怜悯,一种是由悲愤而激发的反抗情绪。

  • 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塑造中的双线并进

    作者:梁远帆 刊期:2009年第12期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通过"革命"与"爱情"明暗双线并进的方式叙述了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个人反抗,以及最后投入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体现出了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歌颂人民的革命事业与美丽的青春。

  • 新时期战争小说中爱情与事业关系模式的审美特征

    作者:任亚娜 刊期:2009年第12期

    爱情与事业相冲突是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存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藏于作家和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体现着"事业大于爱情"的集体无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本文着眼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阐明爱情与事业冲突模式在新时期的审美嬗变。

  • 丁玲“革命加恋爱”小说的独特性

    作者:张瑛 刊期:2009年第12期

    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其"向左转"过程中的过渡性作品。与蒋光慈等革命作家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较,丁玲的这类小说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