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杂志 北大期刊

Writer Magazine

杂志简介:《作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2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作家走廊、记忆·故事、诗人空间_高凯小辑、诗人空间_吴少东小辑、诗人空间_十二月诗会、我说我在、王手短篇小辑、王可心小辑、金短篇、小...

主管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6-4044
国内刊号:22-1028/I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5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1946
总被引量:4774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10.2571
立即指数:0.006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14
  • 卡瓦尔达:法国当代最畅销的纯文学作家

    作者:余扬 刊期:2008年第16期

    当安娜·卡瓦尔达怀揣着炽热的文学梦想,四处投稿却屡屡被拒的时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女教师一定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红遍整个法国的畅销书作家。就像我们事后所知道的那样,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我希望有人在某个地方等我》的文稿"漫游"过十几家出版社,却没有被一个编辑看好,直到1999年初,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出版

  • 遇见卡瓦尔达 想起法国的她和她——20世纪法国女性文学代表人物杜拉斯和萨冈

    作者:小渔 刊期:2008年第16期

    安娜·卡瓦尔达(Anna Gavalda)被誉为"讲故事的天才",成为当代法国的一大出版现象。法国《读书》杂志的4月新刊用了安娜·卡瓦尔达做封面,联络拍照,她的第一反应是:哦,不行……再说,我连口红也没有。在有限的几张公开发表的照片上,我们

  • 姚木兰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观

    作者:孟弘 刊期:2008年第16期

    姚木兰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的刻画,阐释了他的人生哲学观。

  • 李书春作品《印象-宏村》

    作者:李书春 刊期:2008年第16期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世界

    作者:韩会敏 刊期:2008年第16期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具有灵性的动物与那些神异的灵魂,还有那些人格化的自然界事物,共同构成了迟子建小说中的灵性世界。这些灵性事物一方面体现了她对人类世界的反省,对于自然的崇敬,另一方面,使得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浪漫色彩,颇具审美意蕴。

  • 论杨绛小说《洗澡》的叙事时间

    作者:金永平 刊期:2008年第16期

    本文通过对《洗澡》叙事的时间机制进行细致分析,探讨杨绛小说作品纷繁多变的叙事方式以及蕴涵其中的作者人格和社会文化内涵,从而在精神与思维层面上与作者达到某种默契和交流。

  • 略谈《林家铺子》的结构艺术

    作者:宋彦青 刊期:2008年第16期

    《林家铺子》虽头绪纷繁,线索交错,但组织有方,次序井然,布局严谨。在小说结构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 人性的磨损与畸变——刘震云前期小说论之二

    作者:王慧敏 刊期:2008年第16期

    通过对自我丧失、人性畸变的现实社会生命表相的描绘,刘震云发掘人生平淡表相下的人性悲剧,进行深刻的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

  • 谈王安忆小说中的性别观念

    作者:李淑霞 刊期:2008年第16期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性别观念,它既不同于传统男性作家的性别观念,也有别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具有一种协调整合的中庸倾向。

  • 以轻击重——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作者:柳应明 刊期:2008年第16期

    余华小说运用了以轻击重的叙事策略,表现在:背景的简约化、人物的符号化、故事的碎片化、叙述的轻逸化。

  • 城市底层生活中维度与向度的言说——读贾平凹的《高兴》

    作者:贾自明 刊期:2008年第16期

    在新世纪之初"底层写作"成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热点"。贾平凹的新作《高兴》以特有的人文关怀,运用写实的手法,对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开掘,关注他们生存的同时关照着他们的灵魂,在新世纪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现实表象下的神秘——谈《白鹿原》的神秘文化特色

    作者:郝军启 刊期:2008年第16期

    文学对于神秘美感总有极其强烈的审美偏好,容易和传统神秘文化结缘。《白鹿原》中存在着传统神秘文化的代表性成分。除了流派及地域的影响外,与我国神秘文化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 诗意栖居的“枷”内世界——解读林语堂的家族小说

    作者:高竞艳 刊期:2008年第16期

    与林语堂有意对家族文化优质部分显现相适应的是,林语堂的家族小说对家之为"枷"的两面性(审美愉悦和现实批判性的交织)的处理也是独异的,他淡化了对家的批判性,而更多的发现了在"枷"内生活所实现的审美愉悦。

  •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梁小斌诗《雪白的墙》解读

    作者:万海洋 刊期:2008年第16期

    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显性文本和潜文本两种文本,两种文本的运用带来了诗学张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另外,此诗无论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起到了"微言大义"的效果,对于这些诗歌手段的分析对于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复杂的抒情动机是有益的。

  • 徘徊于神圣与世俗之间——《尘埃落定》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郑婷娟 刊期:2008年第16期

    阿来的《尘埃落定》为世人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年代的神秘面纱,昭示了一个时代普遍的人性内容。神圣与世俗两个维度是作者宗教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神性力量与人的本真性灵不断冲突,最后达到浑融的境界,体现了阿来对人的哲学的另一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