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华心律失常学 经导管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病灶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正文】

经导管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病灶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谷宏越; 石铭宇; 周立君; 王越红; 黄永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哈尔滨150001
微波   消融术   导管   房室环  

摘要:目的旨在寻找一种可控制经导管途径心内膜非随机部位的微波消融方法。观察释放不同微波功率、时间对房室环部位心肌损伤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心电学的影响。了解导致房室环部位透壁性损伤的微波输出功率和放电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选用实验用犬32只利用射频电极导管的可操控性,结合X线影像,将外周介入用8F长鞘管导入并固定于左、右心室前、后壁近间隔的房室环处。快速交换送入自制的微波消融导管并记录到小A大V波。微波输出能量设定为8个级别组,共消融126个位点,其中40W×60s/120s、50W×60s/120s4组消融左、右心室前壁;60W×60s/120s、80W×60s/120s4组消融左、右心室后壁。除40W×60s、50W×60s两组各7个消融点外,其余级别组均为16个消融点(左、右各8点)。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以1/6π×长×宽×深计算损伤体积,观察是否形成透壁性损伤,并进行光镜病理学检查。结果消融前后心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环部位损伤体积随微波输出能量级别的递增而明显扩大,左侧损伤体积由(47.0±26.1)mm^3增加到(326.7±109.0)mm^3,右侧损伤体积由(48.6±29.1)mm^3增加到(289.9±79.9)mm^3,各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0.01,Pr〈0.01),损伤体积与输出功率呈正相关(rL=0.83,rR=0.87);而恒定功率时随时间的延长,损伤体积呈平行增加(P〈0.05,r=0.85);与损伤体积相比,损伤深度与放电时间相关性更强(r=0.91)。16个消融点发生透壁性损伤,其中5个消融点的透壁性损伤累及肺组织。微波消融产生的心肌损伤范围成椭圆体,显微镜下为均匀凝固性坏死,与周围的心肌组织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可见少量附壁血栓。结论利用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下病灶是可行的,引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