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华心律失常学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治疗 【正文】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治疗

作者:王新华; 刘旭; 孙育民; 施海峰; 顾佳宁; 周立; 胡伟; 邱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 200030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房性心动过速   肺静脉  

摘要: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性201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其中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左心房内径34~56(38.3±9.4)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随访房速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发生的房速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发生的房速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 术后2个月内出现房速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2个月后房速发作22例,其中阵发性房速13例,持续性房速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右心房局灶性房速,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房速,其中肺静脉起源房速6例,再次消融成功。局灶性房速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右上部,均消融成功。7例为大折返性房速,其中2例消融成功,另5例消融失败行电转复。房速消融术后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房速发作。1例频繁发生房速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本研究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