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译学杂志简介
《中华译学》自2024年创刊,本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栏目设置及内容节奏经过编排与改进,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自创刊以来便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前沿的研究视野和开放的国际姿态,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翻译学界的桥梁。它不仅及时反映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更积极介绍和评析国际翻译学界的动态与趋势,为推动翻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方面,杂志精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术论文,涵盖了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些论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学者在翻译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和独到见解,更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到新兴的翻译技术探讨,从翻译史的追溯与梳理到翻译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实践,杂志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活力的中国翻译研究图景。
同时,杂志也密切关注国际翻译学界的最新动态与趋势。它通过设立国际翻译研究专栏、翻译理论前沿等栏目,及时介绍国外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翻译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翻译实践的最新探索。这些内容的引入,不仅拓宽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也促进了中外翻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比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异同,杂志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翻译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为推动中国翻译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华译学收录信息
中华译学杂志荣誉
中华译学杂志特色
1、标题:需准确得体,简短精炼,能够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摘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字数在50~300字之间。部分期刊还要求提供英文摘要。
3、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投稿发表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一般为3~8个。部分期刊也要求提供英文关键词。
4、正文:投稿发表论文篇幅一般在5000~10000字不等,结构清晰,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外,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文中图、表应具有自明性,数量适当,并附有相应的英文名。
5、参考文献:格式规范,包括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标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信息。不同类型的文献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专著、论文集、期刊文章等。
6、审稿流程:核心期刊杂志通常实行三审制,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审稿周期较长,需要耐心等待编辑部的回复。
7、修改与录用: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对投稿发表论文进行修改,直至达到期刊杂志的录用标准。录用后,需要缴纳版面费并按照期刊投稿发表论文要求进行最终排版。
8、引言:简明扼要地说明本课题的背景、研究理由、目的、方法和意义。介绍研究的背景资料时应引用相关文献。不应与摘要及讨论部分的内容重复。
9、行文中的注释可使用脚注,注释应是对正文的附加解释或者补充说明,每页连续编号,脚注符号用①②……,如果参考文献中已经有完备信息的,可采用文中简注,注释内容置于( )内。
10、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公关项目,应在首页脚注中说明,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在投稿时上传基金证书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