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杂志简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787/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笔谈、临床论著、消息、基础研究、征订启事、学术探讨、中医英译、临床经验、病例报告、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3-5370
国内刊号:11-2787/R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68
复合影响因子:2.01
总发文量:3973
总被引量:84317
H指数:98
引用半衰期:5.3116
立即指数:0.117
期刊他引率:0.9601
平均引文率:12.8906
  •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作者:陈可冀 刊期:2011年第08期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

  • 陈可冀院士冠心病病证结合治疗方法学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史大卓 刊期:2011年第08期

    病证结合,是传统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早在2000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初具雏形;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模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既有辨病论治,按病列方,也有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按证列方。清代徐灵胎《兰台规范》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

  • 病证结合临床研究的关键问题

    作者:徐浩 刊期:2011年第08期

    病证结合模式为中医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陈可冀院士不仅在应用病证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病、老年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对于如何开展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佳切人点之一,“病”与“证”在研究中的碰撞,不仅为进一步优化疾病辨识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对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融合、...

  • 陈可冀院士病证结合治疗动脉血栓性疾病

    作者:徐凤芹 刊期:2011年第08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强调辨证论治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如无证可辨,或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或疾病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存在特殊性,也存在着不同医生经验和认识上的差异等,从而影响证候判断的准确性及诊疗效果,而辨病强调疾病固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同病类证——病证关系再审视

    作者:王文健 刊期:2011年第08期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不仅是中西医诊疗技术的不同,更是两种医学体系在核心理论和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中医和西医好比是为识别和处置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而用不同编程语言编制的软件系统,都能有效工作,但兼容性差,病证关系就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作为对病证关系的一种解读,在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

  •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建立

    作者:王天芳 刊期:2011年第08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对证的准确辨识是临床论治的依据。因此,建立客观的证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医学中也很重视辨病,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两者对疾病本质所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

  • 红斑性狼疮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秦万章 刊期:2011年第08期

    红斑性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按其病情轻重度波谱,可分为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深部红斑狼疮(P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叠型红斑狼疮(OLE)及其亚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轻者损害主要局限于皮肤,很少全身症状,重者除皮损外,尚可累及肾、心、肝、肺、神经系统等内脏器官,常伴有发热、乏...

  • 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征文通知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定于2011年1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届时将邀请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资深专家、著名学者、研究人员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齐聚北京,共同研讨我国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到会交流。现将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 应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同时存在矛盾的策略

    作者:麻柔 刊期:2011年第08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优势与临床实践

    作者:陈信义 李冬云 许亚梅 刊期:2011年第08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文献表明,英美每年发病率约20.3/10万。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7倍。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1,2]。ITP属血液系统者特别是成人ITP通常呈缓慢发病,虽然有外周血小板数目减少,但多数可维持在安全水平(〉30×10^9/L),

  • 浅谈调肝扶脾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李达 胡永珍 刊期:2011年第08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易于反复,易发生显著血小板减少而诱发明显出血,甚而危及生命;西医常用糖皮质激素、各类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治疗,甚至少数难治性患者采取...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论治策略

    作者:周永明 陈其文 刊期:2011年第08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系由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慢性多见,起病常较隐袭,患者中女性的比例约为男性的2倍,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相当部分患者治疗困难,甚至可因并发颅内出血等而危及生命[1]...

  • 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刊期:2011年第08期

    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结石的部位、是否造成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一般认为胆汁的物理化学因素的改变、胆汁的淤积,以及胆道系统的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9%~10.1%,平均5.6%...

  • 从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探讨肝经与额叶联系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易洋 徐放明 谢洪武 宋云娥 吕发金 谢鹏 杨德兰 林云 冯伟 胡皓 孙娟 刊期: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肝经与额叶的联系。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2例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药物组(氟西汀)、针药组(太冲穴联合氟西汀)及针刺组(太冲穴),每组14例,疗程均为1个月,运用3.0T磁共振方法,分别对相应脑区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

  • 脑心通及弥可保干预对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电生理的影响

    作者:黄培基 毛小红 王燕萍 潘晓东 刘礼斌 陈瑶 黄华品 刊期:201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脑心通及弥可保(甲钴胺)对其干预效果。方法 180例DPN患者,中医辨证分为5型,应用脑心通(脑心通组)、弥可保(弥可保组)及脑心通联合弥可保组(联合组)干预,均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通过临床评分、神经电生理和血管内径超声检查评估其疗效。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