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综合临床 脑震荡伤后症状群发生机制及早期药物治疗探讨 【正文】

脑震荡伤后症状群发生机制及早期药物治疗探讨

作者:游恒星 杨维 邱建东 练晓文 范紫香 李良杰 方向红 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医院神经外科 518033
脑震荡   脑震荡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震荡伤后症状群发生机制及早期药物治疗的有效作用。方法选取113例脑震荡患者,随机分为3组早期分别给予灯盏细辛、尼莫地平、能量合剂三种药物治疗,伤后早期、晚期行SCL-90评分及脑电图(EEG)、脑血流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与常模进行对照,分析各检查结果及不同药物疗效情况。结果113例患者伤后早期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症状因子SCL-90评分(t=10.78、2.08、9.53、11.09、2.52,P〈0.01或P〈0.05)及晚期12例后遗症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症状因子评分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6.85、3.07、3.14、4.73,P均〈0.01),早期EEG检查57.4%异常,TCD检查67.0%异常;晚期EEG检查33.3%异常,TCD检查。25.0%异常。伤后14d灯盏细辛组患者脑震荡症状消失率45.0%,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23.7%(χ2=3.91,P〈0.05)及能量合剂组20.0%(χ2=5.25,P〈0.05);伤后1个月症状消失率能量合剂组40.0%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68.4%(χ2=5.94,P〈0.05)及灯盏细辛组75.0%(χ2=9.43,P〈0.01);伤后3个月后遗症发生率能量合剂组22.9%,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5.2%(χ2=4.77,P〈0.05)及灯盏细辛组5.0%(χ2=5.15,P〈0.05)。结论脑震荡伤后症状群的发生主要源于伤后脑组织器质性损伤,伤后心理因素的变化对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影响;伤后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可促进脑震荡症状及时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