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医药导报 鼠动静脉畸形模型在放射外科治疗后炎症分子的改变 【正文】

鼠动静脉畸形模型在放射外科治疗后炎症分子的改变

作者:苏海洋; 申俊峰; 罗雷雷; 胡志强 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 北京10003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100038
动静脉畸形   模型   组织因子  

摘要:目的 探索鼠模型动静脉畸形在放射外科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分子的改变,为进一步寻找人类脑动静脉畸形对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早期监测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 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利用显微血管吻合法进行造模,造模后42 d,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定量测定两组大鼠放疗前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组织因子及实验组放疗后6、12、24、48、72、120 h血清中以上各因子的含量,并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放疗后实验组大鼠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及P-选择择素、SICAM-1、SVCAM-1及组织因子较放疗前及对照组升高。实验组放疗不同时间点各种炎症分子的表达有差异:放疗后6、12 h时,实验组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的平均浓度较放疗前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12、24、48、72 h时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与放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 h和12 h时,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浓度较放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 h血浆可溶性组织因子浓度较放疗前升高1倍,在放疗后24 h内维持在高水平(P〈0.05)。结论在放射外科治疗动静脉畸形的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点对以上炎症分子进行组合监测可作为早期预测动静脉畸形对于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