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 二尖瓣环间隔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 【正文】

二尖瓣环间隔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

作者:王云龙; 梁卓; 王芸; 韩智红; 汪烨; 任学军; 李学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北京100029;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北京100044
房性心动过速   二尖瓣环间隔   三维标测   电激动标测   消融  

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环间隔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电图(ECG)特性,电生理特性和射频消融治疗(RFA)。方法 13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二尖瓣环间隔侧房速(简称二尖瓣间隔房速),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23-47(35±12)岁,心动过速病史1-6年。结果 12例患者经穿房间隔途径标测消融成功,1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标测消融成功。根据局部电位特征,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系统确定成功消融位点分别为:二尖瓣环前间隔旁8例,二尖瓣环中间隔到前间隔之间3例,二尖瓣环后间隔2例。所有房速心电图V1导P波均表现出负正双向,右房激动标测显示最早右房激动点位于间隔侧(希氏束区域或冠状窦近端)。13例患者成功靶点局部电位均为小A大V,9例局部电位A波为复杂或碎裂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12例长期随访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二尖瓣环间隔区域是重要的房速起源点,常见于前间隔旁,其有独特P波形态和心内激活顺序。经穿间隔或逆行主动脉途径消融二尖瓣环间隔房速,安全有效。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