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正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作者:马祥华; 焦菊英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 陕西杨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039; 北京;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 陕西杨凌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环境   植被特征   自然恢复   退耕地  

摘要:为给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用系统聚类和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进行划分,并定量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演替,依次经历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白羊草群落.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等丰富度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impson 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含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和速效P含量不断减小,土壤表层密度变小,孔隙度变大.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其关系相反;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与群落生态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A、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正相关关系,B层土壤速效P含量与其关系相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