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Youth Study

杂志简介:《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579/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企划、特别企划_青年的时间压力与过度劳动研究、青年工作、实证调研、典型研究、青年现象、青年文化、就业创业

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
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国际刊号:1002-9931
国内刊号:11-2579/D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3.05
复合影响因子:1.9
总发文量:2973
总被引量:28087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3.835
立即指数:0.0658
期刊他引率:0.9118
平均引文率:5.8182
  • 劳动空间、青年女性与情感的生产和消费

    作者:叶文振; 奂倩 刊期:2019年第02期

    商品化的发展和消费主义的抬头,使得情感劳动成为'互动式服务工作'中的主要劳动形式。情感劳动的付出体现了劳动主体—青年女性劳动者的生物性情感向社会性情感的转化,从而使劳动者私人的情感成为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以情感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为横坐标,以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和消费两大环节为纵坐标,刻画的四个象限体现了'互动式服务工作'中情感...

  • “后真相”时代终将延续下去——论数字空间里的社会分化与群体聚合

    作者:陈文育; 任丽雪 刊期:2019年第02期

    数字空间里,情感驱动了分化和群体聚合,情感本身就是最终的归因,同时个人信仰汇成暂时性舆论群体,又能促使这些群体分化。理性虽被绕过,客观事实虽被无视,但也未必全然是坏事。因为精英主义下的专业权威、阶层分裂下的权力威信未必比个人信仰更加可靠,群体在不断变动中的分化与聚合可能比稳固的状态更有朝气,更能推动言论的自由。当技术推动时代...

  • 空间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情感共同体建设

    作者:王寓凡; 杨朝清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在高校学生异质性日益显著、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及学生社区矛盾频发的现实背景之下,如何改良和创新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本文从空间理论切入,基于'空间形态—社区生活—情感认同'的三元分析框架,对如何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情感共同体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弹性封闭、'嵌入式'功能集聚的物理空间,以及熟悉亲...

  • 空间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直播的空间生产与空间规训

    作者:常进锋 刊期:2019年第02期

    网络直播是一种全民的狂欢,青年群体成为网络直播的主力军,改写了网络直播的空间生产模式和空间规训模式。文章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思想和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对网络直播空间的权力生产、经济生产、文化生产和空间再生产的生产机制进行了分析,阐释了网络直播空间的现有规训模式,并基于网络直播空间的反规训模式,从加强法律治理、增强国家相关职...

  • 城市空间场域下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

    作者:刘迎迎 刊期:2019年第02期

    1960年代后期空间理论兴起,福柯将注意力聚焦于社会生活的'外部空间',列斐伏尔反对仅仅将空间视为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平台,时间的霸权地位受到空间的制约。视觉技术、视觉文化的出现为青年亚文化视觉形象的空间化生产提供了技术装备和理论支持。从大众媒体的'他建'到青年亚文化群体'自建',新媒介的出现、以及视觉技术的进步为青年亚文化视觉...

  • “获得感”语境下中国青年社会保障政策构建

    作者:朱华鹏 刊期:2019年第02期

    '获得感'已日渐成为评估民众是否切实享有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运行的'安全网',是青年公平享有改革成果、提升获得感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奋斗力量的重要基础。'获得感'语境下,紧密结合青年群体的需求特点推进城乡一体化、针对性强、更公平的青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就业、住房、家庭发展...

  • 流动的孩子们: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异化与代际传递研究

    作者:陈雯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在数量和力量上已成长为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世代上亦继替为80后、90后和00后并存的三代青年,深受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一群体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质量成为深刻影响乡村结构变迁和社会现代化质量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务工的30多位新生代农民工4年多的访谈资料,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特征与规律的研究。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的生...

  • 基于初婚年龄的上海婚配特征分析——采用上海市宝山区婚姻登记系统数据

    作者:艾蔚; 汪泓; 朱萌 刊期:2019年第02期

    基于上海宝山区2010—2018年的登记结婚系统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初婚人群的平均年龄持续增加:男性初婚年龄已超过29岁,女性初婚年龄已超过27岁;同期,女性初婚年龄增速快于男性;择偶梯度仍存在影响,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表现一是初婚人群的夫妻年龄差、受教育程度差异趋于缩小,表现二是夫妻年龄方面'男小女大'、学历上'男低女高'的占比增加。此外,包...

  • 70后、80后、90后网络参与行为的代际差异

    作者:赵联飞 刊期:2019年第02期

    70后、80后、90后三个网民群体的合计比例在1997年至2018年期间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70后群体在互联网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公共参与、自我互动、休闲娱乐、在线学习以及生活助手参与方面全面弱于80后和90后;70后不参与网络内容原创、评论、转发等方面的比例远高于80后和90后。70后、80后、90后的网络参与代际差异源自不同的触网时点和生...

  • 农村天价彩礼对青年女性的负面影响——以莆田某村为例

    作者:林胜; 黄静雅 刊期:2019年第02期

    既有研究在论述农村高额彩礼在婚姻市场中的消极影响时,主要讨论了高额彩礼对男性及其家庭的影响,而对此类婚俗对青年女性影响的讨论较为不足。本文基于对福建省莆田市某村高额彩礼婚俗现象的调查,对该地天价彩礼形成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暴富和炫耀心理、择偶的排外性和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相互转嫁婚娶的经济负担是导致天价彩礼的重要因素...

  • 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作者:王佳鹏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通过分析2008—2017年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及其变化,透视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变迁。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虽然日益多元而广泛,但其传播内容却逐渐从政治领域、公共问题转向生活领域和娱乐问题,反映的社会心态从负能量为主转向正能量为主,从政治嘲讽转向生活调侃。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

  • “新型社交方式”:基于主播视角的网络直播间陌生人虚拟互动研究

    作者:汪雅倩 刊期:2019年第02期

    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播迎来了'随走、随看、随播'的3.0移动视频直播阶段,网络直播迅速成为新型表达方式及互动平台。本研究旨在探索直播从最初的技术革新到如今成为连接个体之间关系网络的社交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主播个体作为行动者所扮演的角色、自我呈现方式,及其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文章通过深度访谈与网络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法,对12位主...

  • “地方再造”:农村青年媒介行为的文化隐喻

    作者:陈瑞华 刊期:2019年第02期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以三农为题材的短视频成为重要媒介现象。作为与主流宣传不同的话语模式,农村短视频隐喻着传统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下农村青年的身份调适过程。借助短视频的媒介行为,农村青年试图弥合空间流动与身份之间的张力,并以'新农人'的主体性身份与认同,去积极构建城乡之间的互动性,进而生成新的交往空间。这背后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 “娘炮儿”真的“娘”吗?——消费社会下对青年男性气质的再审视

    作者:辛晔; 史昱锋 刊期:2019年第02期

    '娘炮儿'之争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网络舆论场域中,气质阴柔的男性青年被贴上'娘炮儿'这一名不符实的标签,是传统霸权男性气质对异己气质的惩罚与祛除。本文认为,对于这类在视觉消费、大众趣味和技术消费影响下建构的'娘炮儿',应坚持多元性原则、理性处理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来正确看待。

  • 回得去的故乡:“新县城青年”择业行为与偏好的再认识

    作者:刘天元 刊期:2019年第02期

    '新县城青年'连接了乡村与大城市,是县城社会转型变革和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然而现有研究对其回流择业行为存在信息不对称且低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通过质性研究发现,新县城青年回流择业具有新特征,表现为首选稳定体面的公职工作、职业选择呈现家庭代际传递、职业与专业匹配度较高;自我情感需求、个体工作态度、恋爱婚姻关系、亲子利益博弈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