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河八王杂交种F1、BC1及其亲本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变化 【正文】

河八王杂交种F1、BC1及其亲本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变化

作者:刘昔辉; 桂意云; 张荣华; 李海碧; 韦金菊; 周会; 杨荣仲; 张小秋; 李杨瑞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南宁530007; 广西大学农学院; 南宁530004
甘蔗   河八王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   毛细管电泳技术  

摘要:为分析河八王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以河八王及其后代F1和BC1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分析亲本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母本‘GT05-3256’的MSAP比率是59.6%,父本‘GXN1’则是60.5%,其杂交种F1的MSAP比率是56.4%~59.0%,均低于双亲;BC1的母本‘YC94-46’的MSAP比率是59.4%,父本‘T6-3’则是59.0%,BC1MSAP比率是56.9%~69.8%,整体平均为62.8%,平均值高于双亲。BC1世代总甲基化水平略高于F1世代水平。F1和BC1基因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方式整体上以内部胞嘧啶双链甲基化为主。在F1和BC1中均检测到70种甲基化类型,并进一步分为A、B、C、D和E等5大类,其中A类是亲本向杂交种的甲基化遗传类型;B类是去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减弱;C类是过或超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增强;D类是次甲基化类型,杂交后代甲基化水平比双亲均要低;E类为不定类型。结果显示,B、C、D、E是杂交种的甲基化变异类型;F1的甲基化遗传类型(A类)比例明显低于BC1,但变异类型B、C、D、E高于BC1;杂交形成F1和BC1过程中,基因组DNA普遍发生了超甲基化修饰。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