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脊柱脊髓 脊柱结核的化学治疗 【正文】

脊柱结核的化学治疗

作者:吴启秋 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101149
脊柱结核   化学治疗   总死亡率   胸椎   骨关节结核  

摘要: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60%,为多发病,诊治较为困难,是骨科医生目前应重新正视的课题.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之前,脊柱结核的病程长约40个月,并发截瘫的死亡率为36%,胸椎、胸腰椎结核并发窦道者死亡率约46%.在疗养院"治愈"出院后6年间,总死亡率高达60%,为当时的不治之症.1944年证明链霉素(SM)对豚鼠实验性结核和人结核病均有效;1949年证明对氨柳酸(PAS)与SM联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从此开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1952年发现异烟肼(INH)有抗结核作用,由于其高效、低毒和价廉,至今仍是所有初治方案中重要药物;1956年印度Madra研究肺结核不住院治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全国范围治疗工作;1964年证明间歇疗法方案能获得与每日方案相同的疗效;1972年短程方案问世,使常规的疗程缩减一半,但疗效不减.脊柱结核的化疗随之不断进步.尽管手术清除病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脊柱结核是结核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医生所发现和确诊的只是显性病灶(overt lesion),在同一患者中还有隐性病灶(latent lesion),故不容忽视(Wilkinson,1965年).治疗应包括上述两类病灶,外科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化疗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根本.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