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PC History Studies

杂志简介:《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75/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地方党史研究、党史资料、研究综述、读史札记、国外中共党史资料、研究动态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3815
国内刊号:11-1675/D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36
复合影响因子:0.76
总发文量:2005
总被引量:9475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10.2739
立即指数:0.0146
期刊他引率:0.9208
平均引文率:19.2379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

  • 砥砺奋进 铸就辉煌——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发表之际

    刊期:2017年第10期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今天在本报全文刊登。这是献给党的的一份厚礼。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编写情况答记者问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10月15日,《大事记》由新华社播发。日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就编写《大事记》的有关情况,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 “走进生活”与“走出生活”--关于地域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作者:张乐天 刊期:2017年第10期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基于地方档案史料的个案史学研究(亦称“地域史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所悉的地方史图景和地方性知识得到非常成功的展现与建构,尤其在新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新的历史知识的增长等方面成效卓著,成为党史国史研究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生长点,培育出一大批史学人才。但随着时日推移,地域史研究也出现...

  • 应当注重思考和探究地域史研究的历史哲学基础

    作者:吴志军 刊期:2017年第10期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基于地方档案史料的个案史学研究(亦称地域史研究)成为党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成长点,对于重塑党史研究的学术格局和文化气象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但从学术史的视阈观之,地域史的兴起显得较为仓促,主要是为解决新世纪前后陷入困局的宏观党史研究而提出的实用性举措,相关的史学思想和理论资源的积累与思辨并...

  • 地域史研究的学科发展——基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学科比较视角

    作者:严宇鸣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代中国史专业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地域史研究(即以一定区域作为个案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曾是学科前进的方向,是随着各地档案馆开放档案史料后,相关研究者得以对先前革命史、党史叙述提出补充和修正的学科发展表现。近十几年来,基于各地历史档案的专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 “活”的地方党报与跨地域的地域史研究

    作者:刘亚娟 刊期:2017年第10期

    地方党史在中共党史的学术脉络中存在的时间并不短,但传统的地方党史往往呈现为全国框架之下的地方注脚,缺乏对“地方性”的真正观照。在此背景下,一种试图与传统地方党史有所区别、强调地域个性并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的地域史研究逐渐兴起。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从根本上反映了党史研究学术化的走向,

  • 史料互通与中共地域史研究的深化

    作者:葛玲 刊期:2017年第10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根据地为对象的地域研究成为海内外中共革命史研究的重要主题。近十余年来,随着基层档案的开放以及研究视野的拓展,以中国革命为对象的地域历史研究逐渐走出根据地史的范畴,其中尤以50年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为代表。

  • “地方史”研究路径的回顾与前瞻——关于中共地域史研究的一种思想与理论资源

    作者:林超超 刊期:2017年第10期

    近年来,一种基于地方档案史料的地域化研究成为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大量重复性、同质性乃至片面化、碎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使得这种研究倾向开始受到史学研究者的质疑。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因地域化研究而起,而是史学研究都极容易犯的“通病”。

  • 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早期发展历程新探(1922—1927)

    作者:刁含勇 刊期:2017年第10期

    民主集中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领导决策制度。本文从民主集中制的产生源头梳理它在复杂实践活动中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共二大以《党章》的形式在事实上最初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伴随着国民革命的进程,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在建党初期呈现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党组织的决策权力向中央及上级党部集中,但在实际运作中受到决...

  • 济南惨案与留守中央统战策略的调整

    作者:李茂; 鲜于浩 刊期:2017年第10期

    在白色恐怖和“左”倾关门主义导致城市工作举步维艰的局面下,留守中央抓住济南惨案造成国内阶级状况变动的契机主动调整统战策略,建立“工人统一战线”扩大统战联盟、运用“曲线”方法领导群众开展斗争,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城市工作。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在实践上突破“左”倾关门主义的一次重要探索,为党摆脱城市工作困境、扩...

  • 抗战时期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若干问题述论

    作者:薛承 刊期:2017年第10期

    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应对中国抗战面临的复杂形势并为中共七大起草相关文件做准备,共产国际于1939年在莫斯科成立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对如何制止投降危险和加强中国抗战、如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如何加强八路军和中共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本文通过对中国问题研究小组成立的背景原因、重点研讨内容、工作结果报告...

  • 创造“灰色地带”:中共与战时鲁南地区的“爱护村”(1938--1945)

    作者:石希峤 刊期:2017年第10期

    抗战时期,日军为强化其在鲁南乡村地区的军事统治,保护铁路与公路交通线,与地方精英合作建立了大量的“爱护村”。保甲长作为维持“爱护村”运作的关键角色,承担着征收粮款、组织民众、反共警戒和调和军民矛盾等重要职能。“爱护村”建立初期,遏制了以鲁南铁道大队为代表的中共武装在鲁南乡村的扩张。但中共逐渐转变斗争策略,借助武力胁迫...

  • 外资企业改造过程中的清估工作——以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

    作者:张旭东 刊期:2017年第10期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外资在华企业有1700多家,投资总额为8.6亿美元,其中英资企业有299家,美国紧列其后,有212家㈣。如此多的外资在华企业是如何随着中共政策的演变而式微的?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其研究成果零星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外交史论著的相关章节中②。虽然这些论著中也有“清理外国在...

  • 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作者:吴伟锋 刊期:2017年第10期

    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与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委”)是一个机构、两个名称,从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成立,到1982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将其并入对外经济贸易部,虽然仅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