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病原生物学 镜检法与贝氏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验效果 【正文】

镜检法与贝氏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验效果

作者:徐冬梅 李婷婷 崔晶 王中全 郑州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河南郑州450052 郑州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52
旋毛虫   成囊前期幼虫   镜检法   贝氏法   消化法  

摘要:目的观察镜检法(trichinelloscopy)与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检验的效果。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应用贝氏法检查小鼠肌肉中的PEL(9~16日龄),用镜检法检查膈肌中的PEL,用ELISA检测鼠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另取12只小鼠,用于观察消化法对旋毛虫感染后17~19d(12~14日龄)PEL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和15d镜检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50.0%和89.0%,感染后16~21d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d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ELISA检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1%~40.0%。感染后14d贝氏法的PEL检出率与镜检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观察期间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χ^2=18.9,P〈0.05)。感染后17~19d,小鼠肌肉消化4h的幼虫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消化1h的存活率(χ^217=117.56,χ^218=37.48,χ^219=96.73,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7~19d的成囊前幼虫不能完全抵抗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效果,贝氏法优于镜检法。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