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国艾滋病性病 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 【正文】

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

作者:管文辉 严小平 朱银霞 魏庆 吴小刚 赵辨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京21000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210029
梅毒   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   艾滋病病毒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清中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对艾滋病病毒(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HIV明胶颗粒凝集试验(HIV1/2-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以及AbbotHIV胶体硒快速试验(DetermineHIV-1/2),同时检测性病门诊保存的96份梅毒血清及96份健康对照者血清。结果96份梅毒血清中有32份HIV1/2-PA结果被干扰而无法判读(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同时凝集),其他64份血清HIV1/2-PA结果为阴性。将96份梅毒血清按滴度分成11组,观察到随着RPR滴度的升高,HIV1/2-PA结果出现干扰现象的频率也升高。RPR滴度〉1:8的标本出现此现象的比例与≤1:8的标本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05)。对9例出现HIV1/2-PA结果干扰的梅毒患者进行随访,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6个月,用HIV1/2-PA测试其血清,原结果中的干扰现象消失。比较这9例患者治疗前后RPR和TPPA滴度的变化发现,RPR的滴度均下降至≤1:8,而TPPA的滴度则有4例升高,有4例未变化。5份RPR阳性、滴度均〈1:8。TPPA阴性标本,在HIV1/2-PA试验中未出现结果被干扰现象。结论高滴度(〉1:8)的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是HIV1/2-PA出现致敏颗粒和非致敏颗粒同时凝集这一干扰现象的主要原因。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