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中风与神经疾病 V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区蛋白质组学研究 【正文】

V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区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张艳梅 陈金 李攀 常虹 王芳 邬伟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武汉市江汉大学 湖北武汉430056 温州医学院二附院 浙江温州325027
血管性痴呆   硫氧还原蛋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   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   谷胱甘肽合成酶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行为学、免疫组化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VD病理生理机制,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关键神经生物分子。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脑区tau蛋白、p-tau蛋白、Aβ淀粉样蛋白表达量的改变;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鉴定VD模型中差异表达蛋白改变。结果(1)Mories水迷宫实验证实术后1、2、3、4、5 d 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82.7±22.3、82.2±25.1、71.5±31.7、68.3±9.2、60.2±18.9),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VD组大鼠海马脑区Tau蛋白、P-Tau蛋白、Aβ淀粉样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3.75±0.94、5.16±1.02、3.65±1.21),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共筛选发现21个差异蛋白点,质谱最终鉴定出4种蛋白表达上调,分别是α-烯醇化酶、硫氧还原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1种蛋白表达下调,即谷胱甘肽合成酶。结论 2-VO法成功制备了VD大鼠模型;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VD发病过程中关键蛋白。对详细阐述VD发病机制及VD治疗中可能的蛋白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线索。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