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理解荒诞

    作者:陈众议 刊期:2019年第04期

    我是哪年哪月哪日认识阎连科的?这是我今天必须交代的一个问题。我想过无数次,摸着脑门、掰着手指脚趾一起想,可就是想不起来了。我隐约记得那是个遥远的下午,遥远得像布恩迪亚带着奥雷良诺去吉普赛人那里见识冰块。翻译家赵德明先生托人捎信说要一起聚聚。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个午后,我如约到新开张的风入松书店附近的一家餐馆.

  • 另一个地方,另一种状态——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下)

    作者:格非 刊期:2019年第04期

    5.思想随笔关于作品构架的部分,我们差不多就讲到这里。在讨论情节构架和人物关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附带着讨论了穆齐尔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一些思想和观念。按照雅各布森的分类法,诗歌语言是隐喻性的——将意义压缩在一起,而小说的叙事则是换喻性的——将一个意义移置于另一个意义之上。

  • 重建文学的“虚构”诗学——兼谈“非虚构”思潮

    作者:段崇轩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一、“非虚构”思潮的得与失文学是“虚构”的,犹如地球是圆的、人是高等动物一样,似乎是一条不证自明、无须深究的“真理”。因此,在漫长的文学发展特别是中国文学的发展中,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精深的文学虚构理论或虚构美学。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突然间,一股“非虚构”文学潮流,“风起青萍”、越来越猛,强烈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文学...

  • 长篇小说的文体生成与当代长篇小说主流美学

    作者:方维保 刊期:2019年第04期

    小说,无疑是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而言的一种叙述性文体。因此,若说小说作为文体,当然不成问题。而小说写得“长”了就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一定会受到质疑。难道长诗也是从诗歌里分出来的文体吗?所以,巴赫金说:“研究作为一种体裁的长篇小说特别困难。”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在约定俗成中将长篇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了。

  • 中国当代反乌托邦和恶托邦科幻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郁旭映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一、绪论:反乌托邦和恶托邦无论在西方语境还是中文语境,都习惯于将反乌托邦(anti-utopia)与恶托邦(dystopia)混用,指向“反向的乌托邦”。但若细究二十世纪的反乌托邦和恶托邦作品,我们会发现两者其实有所区别。区分两者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反乌托邦、恶托邦的本质及其它们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而且对深度剖析具体作品也不可或缺。

  • 北岛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顾文艳 刊期:2019年第04期

    1980年,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发行了双卷本译作合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从七十年代起,位于联邦德国(西德)境内法兰克福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就已形成了一种“由知识分子和文学精英主导”的“苏尔坎普文化”(Suhrkamp Kultur),目标读者群为德国主流知识界.

  • 新编历史剧研究的现状和可能

    作者:吴秀明 刊期:2019年第04期

    自20世纪末以来,作为对文学研究与社会现实“不及物”的一种回应性的反思,体制问题逐步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应该说,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审美领域,而是与政治、历史、经济等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已有的文学史往往重视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等“显性事实”,对于文学制度及监管等“隐性事实”则缺乏足够的认识。

  • 文学资源的争夺战——《光明日报·文艺生活》与新旧诗论争

    作者:布莉莉 刊期:2019年第04期

    自“新文化运动”始,文言文、旧体诗词作为不断被征伐、踏倒的对象,不仅在文学生产和媒介空间中逐渐处于劣势,而且在道德上亦处于自卑与矮化状态,在“文/白”、“死/活”、“善/恶”、“真/假”、“现代/传统”的论辩框架中,诗词歌赋等古典文学被贬抑为阴暗、老旧、落后的影子,而白话文则以凌厉决绝的姿态迅速赢得文学场域中的“象征资本”,成为...

  • 80年代乡土小说中饮食书写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与互动

    作者:李昌俊 刊期:2019年第04期

    乡村在步入新时期之后有了新的变化,作家如何认识与想象这种变化成为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身体感官的复苏是人的主体性回归的首要归旨,而对身体感官的强调最为直接的一点则是对饮食的侧重,因为饮食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没有饮食也就无所谓真正的身体。在80年代的乡土文学场域,有关饮食的书写与前一时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坐标...

  • 从《可可西里》到《王的盛宴》:陆川的“电影青春期”

    作者:张雷 刊期:2019年第04期

    陆川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陆川作品有一套个人风格强烈的电影语言,同时也有一种非常执着的问题意识。站在他迄今为止的整体创作历程中重新审视,在体式与问题意识上最敏感、最自觉、最具艺术价值者当属他早期的作品。除却《寻枪》这一与其后来作品在风格上明显脱节的最早的习作外,在《可可西里》《南京南京》与...

  • 顾城诗歌的远与近

    作者:程一身 刊期:2019年第04期

    顾城(1956-1993)通常被视为“童话诗人”(源于舒婷的诗《童话诗人——给G.C》)。这个说法或许可以揭示顾城某些诗歌的表象,但如果用它涵盖顾城的所有诗歌不免有简化或片面的嫌疑。我认为它甚至不如“天才诗人”准确,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才华超过顾城的极其罕见。因此,必须首先确立一个真实的诗人顾城,而真实的诗人顾城必然是复杂多维的。

  • 假面以歌:傀儡诗的戏剧情境——以杨炼、车前子和于坚的诗为例

    作者:翟月琴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一、引言傀儡戏出现于诗歌中,可称为傀儡诗。通常而言,中古傀儡戏包括假人傀儡戏和假面(头)傀儡戏两种。前者指木偶戏和影戏①,后者指假面戏②。本文主要讨论的假面戏,即以“面具”作为道具的傀儡戏。

  • 清晨的语言:作为一种精神分析的书写

    作者:耿占春 刊期:2019年第04期

    九十年代以来被批评界称为“新散文”或“新锐散文”的一代作家,如格致、宁肯、祝勇等人的写作,极大地更新了当代散文写作的语言与文体。这一命名至少在纯粹描述的意义上注意到格致等人写作的新异之处。如果说人们曾经把文学视为“史之余”,散文似乎就是“文之余”,似乎散文是小说之余,诗歌之余,思想之余,然而现在,在格致等人的写作实践中.

  • 文学心灵与人文知识思想的再出发

    作者:冷霜 刊期:2019年第04期

    回想起来,从最初读到贺照田的《艾略特中晚期诗学研究》《时势抑或人事:简论当下文学困境的历史与观念成因》等文章①,以及他主编的《学术思想评论》辑刊,到今天已经有20年左右时间了,然而直到近些年,我才越发强烈地意识到他的学术思想工作之于我的启示意义,并意识到深入地思考和整理此一启示意义使之更加明确和清晰的必要。

  • 尤风伟小说的历史叙述

    作者:李涵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一、历史记忆与书写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历史愈发成为一种距离,历史的样态、意义愈发被删减、遗忘,甚至成为解构的废墟。在这种情况下,追溯、理清历史的根源、起承转合的过程,在人类的曾经、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一种生动的联系,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