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李白杜甫之异同(上)

    作者:张炜 刊期:2018年第04期

    过去大家谈论李白,读他的诗很多;现在谈论李白的人很多,读他的诗却比较少。这种状态以后还会加剧,即不读原典,不求甚解,只把李白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挂在嘴上。李白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今天或许没有多少人去深入探究。我们专注于文学和思想,研究历史文化,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就是最好的标本,鲜活的标本——不仅是艺...

  • 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上)

    作者:南帆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文学、乡村、知识分子——三个概念拥有各自的理论谱系,分疆而治。二十世纪历史的巨大涡流扰乱了三个概念的传统疆域,它们之间开始出现复杂的交集、纠缠和多重组合。这种状况表明,新型的历史可能性开始浮现。如果说,五四时期是这些概念大规模交集的开始,那么,迄今为止,分歧、冲突和争夺远未结束。尽管每一个历史阶段分别抛出了不同的术语,聚焦的...

  • “两个孙犁”新论——以鲁迅之影响为阐释视角

    作者:徐阿兵 刊期:2018年第04期

    自1980年代末以来,“两个孙犁”之说似已渐成某种“共识”。尽管有研究者试图将“孙犁一生的绝大部分生命”置入独特的“矛盾心境与精神苦闷”中予以统合性的解析a,“老孙犁”/“新孙犁”(或“早年孙犁”/“晚年孙犁”)至今仍是众多论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首先是因为,“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b将孙犁的生活和创作切割成前后两段,这是客观...

  • 淳于宝册的精神历险——关于张炜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的人物

    作者:王雪瑛 刊期:2018年第04期

    如果说呈现历史深入现实的丰厚长卷,对长篇小说的写作有着一种吸引力,那么人物塑造影响着长篇小说整个创作过程,成功的长篇小说离不开内涵深刻、有生命力的人物。评论家钱谷融先生十分看重文学经典中的人物,他说,“一部世界文学的历史,也就是一部生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史、成长史。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各各打着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

  • 大河之尾安放十二星座——关于诗歌地理与诗歌群落的一个例证

    作者:张清华 刊期:2018年第04期

    这条大河在她的入海处变得无比宽阔,水流浑浊而缓慢,波涛低平而浩远。她那巨大的生殖力在哺育了沿途的众生、创造了华夏诸族最古老的文明之后,仍然具有令人畏惧的力量。她在即将抵达归宿之地之前,变得愈发宽广深邃,不止有摧枯拉朽式的势能,更有沧海桑田般的气象。这是母亲河最后的一段旅程:壮阔,宽广,深沉,不事张扬,但又有一种让你膜拜、叫人想...

  • 乡土风流的影像志:读匡国泰《一天》

    作者:江弱水 刊期:2018年第04期

    我想帮助你们在平淡中找到美。我想帮助你们重新观看并超越你们看待事物的传统方式。这个星期我们将一起来进化我们的眼睛。我们将一起重新教育自己。——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二十五年前,1992年,匡国泰的组诗《一天》获得台湾《蓝星》诗刊的屈原奖首奖,一时好评如潮。大家突然看到有这样一种诗,用近乎不成诗的口语写成,却写得如此美丽,将醇厚...

  • 皆自混沌莫分明——读赵本夫长篇小说《天漏邑》

    作者:韩春燕 刊期:2018年第04期

    人类无疑是一种局限性的存在,但人活在世上却总需要对事物进行明晰的判断:黑与白、是与非、好事与坏事、好人与坏人、美丽与丑陋、进步与落后……既然,人类的整个认知系统都是建立在这种局限性上的,那么这种判断就难免带有着先天的缺陷。正如《庄子·逍遥游》所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我们人类与那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有...

  • 空间的凝视与思索——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作者:李德南 刊期:2018年第04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书写在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其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兴趣。他们或是以空间作为书写城市文学的方法,或是在写作中凝视各种形式的空间,通过思索空间的意蕴来拓宽、拓深个人对城市、人生还有新文明等领域的认知。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和之前的城市文学相比,所涉及的经验范...

  • “返乡书写”的情感困境

    作者:庞秀慧 刊期:2018年第04期

    自2010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来,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自发书写对于家乡的感受,特别是2015年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和2016年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引爆了全社会对于乡村的集中讨论,很多自媒体自发地参与其中。因为写作者的视角大多数是知识者对于乡村的回望,因此被研究者称为“返乡体”(孔德...

  • 曼衍卮谈——苏奇飞诗读札

    作者:傅元峰 刊期:2018年第04期

    初读苏奇飞,容易因意象陈腐的气息产生迟疑,而不愿走得更远:从一首使用了“棋子”“空山”“经卷”“蔷薇花”等意象的诗里,能救出诗意吗?起死回生,这正是苏奇飞要去做的,他非常固执:《忆故人》两节,每一具象都是心象。在读经对弈的逸士生趣中,他尝试搜寻未被表述的经验,形成象征。但迎来的还是似曾相识的禅机:今朝发现棋子少了一粒。一想到你,...

  • 为窒息的天空持烛——多多论

    作者:邹汉明 刊期:2018年第04期

    多多原名栗世征,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他的写作,与北岛一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九日,送友人去北京站回家路上我得句“窗户像眼睛一样张开了”,自此,我开始动笔,于一九七二年底拿出第一册诗集。时隔三十多年,多多精确到连日期都记得的回忆,大抵建立在一个具体可感的比喻上。换言之,多多的诗歌写作,一开始就强调了修辞。从一个...

  • 现代何以成为可能——兼论星芽的诗

    作者:杨澄宇 刊期:2018年第04期

    当代中国诗坛时刻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源初的现代性何在?如果将视线拉长,这个问题常常会演变为:现代诗歌能否在中国传统中找到源头活水?第二十五届柔刚诗歌奖对诗人苏奇飞《猛虎》的授奖词中有:“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在以决裂为名的诗歌运动和极端语言实验之后,不少诗人已意识到,当下的诗歌写作迫切需要通过对古典资源的摄取、转化与重置,来修复语言...

  •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作者:余凡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顾彬在《语言的重要性》中对其所持观点作了学理性阐释,主要涉及当代文学的语言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问题。顾彬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语言问题的判断是准确的;而对后者的判断则偏失较大,与文学现实状况不符。顾彬认为导致中国当代文学“衰微”...

  • “生活在别处”——论70后小说的“逃离”母题

    作者:邓芳宁 刊期:2018年第04期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艾丽丝·门罗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逃离,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念之中。——舍伍德·安德森。兰波一句“生活在别处”a激动了多少不安分的心灵: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运动中,这句诗被作为标语刷在墙上;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一部小说的题目;美国“迷惘的一代”年轻作家们为积累素材,一度长时间旅居巴黎,过着“...

  • 深度介入生活与现实主义的勃兴——近年长篇小说创作概观

    作者:刘小波; 童剑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小说的不断引入,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一系列的文体实验、形式探索和技法创新,怎样写而非写什么成了小说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书写的衰落,很多小说沦为空洞的文本,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近几年这些弊病有所缓解,现实主义书写开始复兴并呈现爆发的态势,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成绩更为突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