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冒犯与包容的文学

    作者:苏童 刊期:2018年第03期

    文学必须具备包容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从来只能认定伟大的文学是我们所热爱的文学,却不能认定任何一种文学是正确的文学、神圣的文学,没人能续写《圣经》,也没人有权利裁定世界上出现了第二部《圣经》。所以,包容才是唯一可能正确的接近神圣之路,也只有包容两个字,才可能是世界上第二部《圣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写作,但过分强调...

  • 高晓声受难生涯的五个时期

    作者:王彬彬 刊期:2018年第03期

    1946年春,中共在苏北根据地淮阴创办华中新闻专科学校。1949年5月,学校迁移到无锡,更名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到苏南后,首届招生250人①,高晓声是其中之一,时年21岁。1950年4月,高晓声从苏南新专毕业,被分配到苏南文联筹备委员会。此后两年间,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②。高晓声在《三上南京》一文中说:“我第二次来南京是1953年元旦,这时候我...

  • “巧干”的作家——论八十年代文学场中的陆文夫

    作者:刘新林 刊期:2018年第03期

    “”结束后,陆文夫二度复出。1978年《人民文学》第4期发表复出之作《献身》时,陆文夫尚在距离苏州数百公里之遥的苏北“西伯利亚”射阳改造。几个月后,陆文夫回到苏州。第二年春,《献身》荣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陆文夫发表了短篇小说《崔大成小记》、《特别法庭》。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小贩世家》(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

  • 究天人之际:历史、自然和人——关于《山本》答杨辉问

    作者:贾平凹; 杨辉 刊期:2018年第03期

    杨辉先从题目谈起。在后记中,您开宗明义地写道:《山本》意为“山的本来”,是“写山的一本书”。这山就是秦岭。而“关于秦岭,我在题记中写过,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关于它的故事,自然也可以被读解为中国故事,其中包含着的寓意,也自然指向中国。不知您是如何...

  • 传奇如何虚构历史——读贾平凹《山本》

    作者:方岩 刊期:2018年第03期

    “历史”终结的时候,我们方能回溯其过程及其意义的复杂性,正如“虚构”的发生,也只有语言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容地谈论起其形态和意图。只是,当《山本》这样的文本出现的时候,“历史”与“虚构”在其中相互纠缠,既彼此成全又相互消解、掩盖,描述、谈论其中的涉及问题都变得尤其困难。所以,当一切都尘埃落地,从结尾谈起,未尝不是一个合适...

  • 写作,创伤与治愈

    作者:王家新 刊期:2018年第03期

    尊敬的各位诗人和朋友们:既然这次诗人大会的主题之一是“治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意味着有需要“治愈”的东西,那是什么?1998年夏,在我做访问作家的斯图加特的一个古堡前举行了由奥迪公司赞助的露天音乐会:阔大的场面,上千身着晚礼服的中产阶级听众,音乐会的最后一场是斯图加特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而指挥却是特意从以色列请...

  • “每一行诗/都将重新标出边境线”——论王家新近期的诗歌创作

    作者:杨东伟 刊期:2018年第03期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在完成了重重美学与诗艺的突破和拓展之后,逐渐跃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书写空间。然而,写到今天,当代诗人该如何在消费主义时代确立写作的尊严,如何能将写作准确地切入到诗人自身的命运和时代经验之中,又如何抵御游戏化的商业消解,重建诗歌写作的“难度”和一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学,正是从这种背景下,诗人王家新的写...

  • 重读王家新:创作及翻译

    作者:连晗生 刊期:2018年第03期

    几年前,当看到诗人李建春评论王家新的文章时,其标题《我们时代的诗歌教师》令我的心不禁一动,因为它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王家新在我的诗歌历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追溯,并联想到叶芝的《寒冷的天穹》中的画面:“突然我看见寒冷的、为乌鸦愉悦的天穹/那似乎是冰在焚烧,而又生出更多的冰,/而想象力和心脏都被驱赶得发了疯……”。正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王...

  • “阿多尼斯的死与生”——青年写作刍议

    作者:颜炼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每个年代,大概都有一种意义或价值模拟的现象:青年一代希望像他们景仰的前辈那样,建功立业,获取人生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年轻作家和批评家们对“青年写作”的谈论,多半也源于类似的焦虑:1970年代到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在当代文学谱系中尚未形成自己清晰的面孔。而相较之下,他们的上几辈作家,到了这个年龄,早已成为文学批评争相讨论和命名的对象...

  • 一份提纲:关于90后诗歌或同代人写作

    作者:霍俊明 刊期:2018年第03期

    田田13岁了。13岁意味深远:青少年,看PG13的电影,独自外出,随时会坠入情网。让父母最头疼的,是第二次反抗期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第一次反抗期在3岁左右——行动上独立;第二次反抗期在15岁左右——思想意识上独立。我还没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北岛《诗人父亲眼中的“90后”女儿》a诗人、父...

  • 真实性写作与“非虚构文学”文体关系探析

    作者:刘弟娥 刊期:2018年第03期

    2017年,于“非虚构文学”而言,有几件大事可记。这一年,“怀疑虚构的生活”a的作家梁鸿在发表“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七年之后出版了她的首部虚构作品《梁光正的光》;被视为“非虚构”写作“梦工厂”的ONE实验团队在成立半年后于2017年10月11日宣布解散,“这是非虚构写作最好的时代”的乐观预测转而为悲观情绪所代替;但是,“非虚构”写作...

  • 《诗刊》与“朦胧诗论争”

    作者:钱继云 刊期:2018年第03期

    《诗刊》作为1980年代诗坛顶级的专门刊物无疑与它拥有一支诗学素养深厚、诗感敏锐的编辑队伍密切相关。他们已于1970年代末就捕捉到迥异于过往的诗风,并开始陆续发表这样的作品。1979年3月号《诗刊》转载了北岛在《今天》第1期上发表的《回答》a,作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该诗用崭新的言说模式与诗艺法则创设了思想启蒙和政治诗学的新维度,北...

  • “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朱辉短篇小说片论

    作者:何平 刊期:2018年第03期

    有意读朱辉的小说有四年多了。这四年,先是补课读了他之前所有的小说,然后跟读他的每一篇新作。记不确切是怎么熟悉朱辉的,那时候朱辉还在我们隔壁的大学出版社做总编辑,但可以确切地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谈论了很长时间当下文学,也臧否了很多我们彼此了解的作家,尤其在“作家正面强攻历史和现实”这个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交流。四年前想着怎么去“...

  • 如何讲述新的中国乡村大故事——以付秀莹《陌上》为例

    作者:宋学清 刊期:2018年第03期

    新世纪的中国乡村终于不再作为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被正式纳入现代化发展体系。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城市文明开始迅速渗透、入侵乡村,在城市与乡村的双向撕扯中,乡土文明步履维艰。而城乡二元结构博弈的最终结果,却是在城乡之间,在城市的“边缘”,“一个新的文明正在崛起。……这是与都市文明密切相关又...

  • 在城市与乡村边缘游走:肖江虹小说人物的存在境遇

    作者:颜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肖江虹善于通过民俗叙事展开对人的存在困境的追问。在他的《百鸟朝凤》《喊魂》《蛊镇》《悬棺》《傩面》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中,肖江虹描绘出了一幅幅质朴而神秘的民俗画面,画面中流淌着的是传统的伦理和人情。不过,民俗生活的呈现并不是肖江虹小说的目的,虽然这是他已有创作的明显特色。从肖江虹的作品来看,民俗书写只是他的手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