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王安忆访谈

    作者:王安忆; 苏伟贞 刊期:2017年第06期

    苏伟贞(以下简称苏):就从一本书说起吧,二○○六年九月,我俩参加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张爱玲逝世十周年研讨会",比邻坐,你翻到一本书的扉页小学生写功课似好专心的钢笔字签名送我:"是我母亲的一本小书。"八月刚出版的《茹志鹃日记(1947-1965)》。这些年,你那认真的神情,成了记忆中对你的认知符号。打开书封,

  • 《匿名》之后的现实主义——论王安忆小说新作集《红豆生南国》

    作者:张屏瑾 刊期:2017年第06期

    王安忆在2015年推出了长篇小说《匿名》,虽然她的小说题材一直在变,但《匿名》读起来仍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认为她讲出了十足的"大故事"(1),也有人说在这样的小说中,作家已变成了上帝(2)。其实,《匿名》在王安忆的写作谱系中并不是全无来路,相反恰恰是一种一贯的叙事抱负的体现。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王安忆的小说就越来越呈现总体性的追...

  • 课堂内外的王安忆

    作者:张怡微 刊期:2017年第06期

    对我来说,要和王安忆老师发生文学对话很难。一方面,我认识她的时间不算短了,二零零五年我在复旦大学念本科的时候,她已经正式调入中文系。硕士阶段我进入"文学写作"专业以后,上过她两年的写作实践课,我负责整理课堂笔记。另一方面,我和她的交往又基本都发生在校园里、课堂上。离开了学校,我反而不知道要怎么来描述她。譬如去年偶然见到她,是...

  • 毕飞宇《小说课》评析

    作者:王彬彬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评析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前,先说些题外话。文学创作家的"正业"是文学创作,谈论文学的著述,只能算作他们的"副业"。但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不少文学创作家写下了谈论文学的著作,其中有些还成为经典。文学创作家通常不算作文学理论家,但有些经典性的理论命题,正是创作家提出的,例如"文学是人学"的发明权,应该属于高尔基,

  • 文学的千分之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作者:张定浩 刊期:2017年第06期

    《小说课》中的毕飞宇是极其谦逊的。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能力去谈大的问题,强调小说阅读的个人化,强调自己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谬误。而这种谦逊,通常也是出于一种自信,他相信自己触碰到了一些真问题,相信这种个人化的经验也具备某种普适性,如他在后记里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一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 20世纪文学写作:寓言——让意蕴飞过时间的河

    作者:阎连科 刊期:2017年第06期

    我至今偏执地认为,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寓言性。而没有寓言的小说,在时间的长河中,试图与时间漫漫同行,乃至于超越时间、领带岁月的脚步,是不可能和不可思议的。这里说的寓言性,既不是单纯的寓言故事和故事中包含的弦外之音,也不是说它涵盖和深化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意义,而是说,一切对人类现实经验的透析、描写的伟大之作,

  • 20世纪文学写作:地域守根——现作中的母地性复古

    作者:阎连科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地域性和守根性,这是现代文学中相当传统的根须,但因为福克纳的写作,使得那片邮票之乡的地域意识,饱蘸着世界性的现代的墨汁,从而使地域这一带着乡土色彩的文学概念,包含了20世纪文学不可忽略的现代血脉。所以,当我们谈到地域或者域地时,不能不想到福克纳。是他把美国南方那片偏远、狭小的土地,转化成了阔大的文学世界。使那块小地根土,

  • 在“华语语系文学”中穿行的堂吉诃德——评王德威主编《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

    作者:施龙 刊期:2017年第06期

    王德威教授主编的《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出版后,因为该书中文版尚未面世,故国内除一篇采访和几篇对王德威文学史观念(主要是《"世界中"的中国文学》即该书"导言"中的观点)的评论之外,对其具体得失的评估尚未出现。

  • 寻找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广阔视域——评姚新勇《文化民族主义视野下的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作者:欧阳可惺 刊期:2017年第06期

    清真寺的圆顶映着日光,瓷片淡绿墙很白。我的早晨,开始的很早。这是姚新勇用手机微信发来的诗。是阿訇、也是诗人——闪宇顺《播种者》中的诗句。回族人中,一边在清真寺诵经、祈祷,一边又在溢满情怀、写诗作文的是大有人在。这一切——宗教与生活、宗教与文学的纠缠、往复循环,都从早晨开始。这几年,我每学期总会收到几篇来自不同编辑部要求审稿...

  • 文体自觉:史识美学范型的演绎与重建

    作者:吴周文; 张王飞 刊期:2017年第06期

    从巴金的《说真话》开始,新时期至今的散文创作,逐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颂思维的时代及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范型中解放出来,而且在散文走向振兴与繁荣的同时,捆束创作的旧理念也得以解脱,逐步重建健康、科学的散文美学,进而获得了文体的自觉。事实上,比较小说与诗,散文理论是很贫困的。关于散文理论的研究的确存在很多空白与盲区,

  • 在个体感知与民族认同之间——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之思

    作者:王冬梅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各类文艺工作者都曾寄身于革命熔炉而日夜煅焠红心。作为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存在,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重塑着"脑体倒挂"语境下的作家群像。操持起农具的他们远离了城市,暂别了文学,搁浅了创作,封冻了语言,却始终难以彻底抛却书写的本能和思考的欲望。一旦重获写作的自由和倾诉的权利,思想便驭着文字的翅膀从他们的胸腔喷涌而出...

  • 向可能的生活致敬——读车前子诗集《新骑手与马》

    作者:路东 刊期:2017年第06期

    这几天,在读车前子的诗集《新骑手与马》。其中的一些诗以前读过,但仍有再读的意趣。骑手与马,是一种被历史话语规范着的老生常谈的关系,由之衍生出的比喻和象征,不过是一些前行励志之类的人文感叹,大部分盛行之后已接近腐朽,它们早已丧失了鲜活的力量,但在这本诗集中,骑手与马的相遇,如同暗恋已久者的突然现身到场,不存在旧语意的牵挂,

  • 张二棍:在生活的深渊中写作——新世纪诗歌伦理状况考察之六

    作者:魏天无 刊期:2017年第06期

    怀揣一颗朴素之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属物,把用语言表述生活的能力看作上天的恩赐而不是据以自得、自满的禀赋,这样的诗人越来越少;诗歌中越来越多的、且被巧妙掩饰的机心,使写作变为与他人博弈的武器,从而背离了写作的初衷:诗歌源于我们有话要对生活说,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只能这样说,但我们总觉得这样没有说透,却因此对生活有了更...

  • 诗文俱佳的才子 有情有义的文人——忆念师友忆明珠先生

    作者:徐兆淮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位《钟山》的老作者走了,一位与刊物合作多年的老作家走了,作为《钟山》的老编辑,我自然感到十分痛惜。一位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堪称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子走了,作为同为文人的后辈,我深感,他的离世,实乃江苏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一位有情有义、重情守义的师友走了,作为从业三十年的老编辑,曾经的老邻居,我不由感到分外的悲痛与伤感。他,就是年逾九十...

  • 好人的故事:长篇小说中的一个伦理问题——以《芳华》《好人宋没用》《心灵外史》为例

    作者:岳雯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在这个封闭的小团体,他们宣布他为好人。他是谁?他是严歌苓小说《芳华》里的主人公刘峰。他们又是谁?他们是刘峰的战友们,某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什么样的人,才担当得起好人这一称谓呢?或许,这个问题没那么轻易回答,至少,得在具体的场景里,在这可信的人间小心翼翼地做出我们的辨析。时间坐标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空间坐标是一幢颤颤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