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新时期的“死魂灵”——读七八十年代之交《新文学史料》的回忆和悼念文章

    作者:程光炜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我记忆中,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报刊上登载的,一般是从浩劫中归来的文学作品和文章。饱经沧桑的人们,准备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的时代,是当时普遍的心态。近日读1978年至1983年的《新文学史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一道长长的"死魂灵"的历史的影子,似乎在"回忆录"和"悼念"等栏目中挥之不去。它们把我拉回到那个不愿意再回去的年代,让沉重哀...

  • 从“革命凯歌”到“改革新声”——“新时期”与王蒙小说中的声音政治

    作者:刘欣玥; 赵天成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一个穿军服的同志(当然,他也是党员!)大幅度地挥动着手臂,打着拍子教大家唱《国际歌》。过去,钟亦诚只是在苏联小说里,在对布尔什维克就义的场面的描写中看到过这首歌。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你要打铁就得趁热……这词句,这旋律,这千百个本身就是饥寒交迫的奴隶——一钱不值的罪人——趁热打铁的英雄的共产党员的合唱,才两句就使钟亦诚热血沸腾...

  • 19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汉语新诗的世界性

    作者:邱婧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多民族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多民族文学创作中,少数民族汉语新诗的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汉语新诗的发展呈现了多元的话语特征:表述的现代性,语言的混杂性,以及对本民族历史传说进行重构的象征性。尽管学术界曾进行若干次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界定及其属性的讨论,然而,...

  • 20世纪文学写作:精神经验——20世纪文学的新源头

    作者:阎连科 刊期:2017年第01期

    第一课,让我们以断想、随想的方式,自由随意地进行一种19与20世纪写作分化与分野的讨论。20世纪文学并非起始于1901年1月1日。我们在谈论20世纪文学时,并不会因为1901年产生了什么作品,就认定它为20世纪的开门之作——开山之作。文学的新旧与头尾,并不以时间的开端、收尾而为里程碑,而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的出现为开端和收尾。

  • 20世纪文学写作:心绪——人物的内化与转移

    作者:阎连科 刊期:2017年第01期

    现在来看看,在20世纪初的文学舞台上,明的与暗的,自觉与不自觉,如同蓄谋一样,到底都在发生着一些什么事。1908年,多病的普鲁斯特(1871—1922)开始猫在家里躲病并动手写作。他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到1922年他去世之前,终于完成最后一卷《重现时光》。

  • 从形象到多元意识镜像——关于吴亮《朝霞》的读解

    作者:蒋原伦 刊期:2017年第01期

    几位年轻的朋友两年前就推荐我读读凯文·凯利的《失控》,意思是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又是搞文科的,翻看此书不仅能换换脑筋,而且一定会大有收获。那厚厚的一本,直到最近才有机会拿到手。由于书名的提示,使我小心翼翼,但是连续读了几章,心里坦然起来,尽管该书在展开过程中头绪颇多,但是没有什么让我失控的地方……几乎同时,我读到了吴亮的小说《朝霞...

  • 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著作——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序

    作者:郜元宝 刊期:2017年第01期

    罗长青前年来复旦做博后研究,申报课题是正在做的国家社科项目"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争鸣热点研究",作为联系导师,我觉得不妥,但看他信心满满,就没说什么,只建议个别章节做些调整,略显系统性。果然,进站汇报时专家组质疑颇多,认为那些争鸣问题若逐一展开,势必难以聚焦;有些是文坛和媒体炒作,未必有多少学术性。建议换题。

  • “拔白旗”运动中的巴金作品“讨论”

    作者:张永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49年后的巴金一直颇受文艺界高层重视,他积极向新生政权靠拢,以真诚热烈的态度歌颂新中国。即使在"反右"运动中,他也未被打成右派。但是随着1958年"拔白旗"运动的兴起,巴金却成了"拔白旗"对象,他解放前的作品悉遭批判。这场"拔白旗"运动以批判"白专"道路的专家学者为主,巴金身为作家却被批判,个中缘由令人玩味。

  • 诗歌宗教与文学政治——两个郑小琼,或另一个

    作者:王东东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新世纪初的一种文学现象,郑小琼已经急遽被符号化、平面化和标签化,然而是否还隐藏着一个不同的郑小琼的形象呢?这一方面取决于郑小琼个人写作的推进能在多大程度上突破或"溢出"当代文学批评尤其左翼批评的常规,另一方面也在于文学批评话语模式自身的转变,这种转变必须将左翼批评作为一种参照考虑进去。

  • 诗与世界互动:21世纪的“新及物写作”

    作者:罗麒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连通文学意义与外在世界的桥梁,现实主义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由于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因素的关系密切复杂,却滋生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吊诡的事实:更为依靠个人才华和精神个性的浪漫主义诗歌,反倒比现实主义诗歌更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现实主义诗歌还会遭遇蛰伏期或狂躁期。

  • 台湾新世代文学及三种研究思路

    作者:霍艳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世代"在台湾是一个常被使用的概念,如"e世代"、"X世代""Y世代"等等,用来指"同时期出生、生物年龄相同或相近、具有类似社会特征,或共同经验、参与某种历史经验的人群。"。萧阿勤认为,世代得以作为有效的分析概念,归功于卡尔·曼海姆的研究,论文"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奠定了世代的社会学研究基础。

  • 陈映真《累累》:被遗忘的爱欲生死

    作者:赵刚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一、分断下的断不了1960-70年代的台湾,有几部好莱坞片子以"违反善良风俗"之类的理由被当局禁了,其中有一部叫做《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电影说的是一个从美国南方乡下跑到纽约来闯荡的牛仔,遭受重重打击的故事。这个乡巴佬青年在经历了对大都会天际线的短暂的目眩神迷之后,就开始遭遇大都会的异己与野蛮,一再受到挫辱。穷困潦倒之...

  • 叙事的新维度——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

    作者:韩春燕; 周鹏 刊期:2017年第01期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a,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是作家紧握时代脉搏,根植于生活变迁,体察个体命运变化后的高度凝结与独到阐发的成果。若以此标准评介并定义由《人民文学》2016年第2期首发的方方新作《软埋》,无疑切中肯綮,绝无溢美之嫌。

  • 小时代里的小欲望——我读《病症》

    作者:赵勇 刊期:2017年第01期

    张暄的中短篇小说集《病症》(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我认真读了两遍,寒假一遍,暑假又一遍。读第二遍时,我也同时读着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福斯特在这本书的开篇处说:"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遇到另外的自己,也许是我们从未见过或不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类人;可以让我们身处一些我们不可能去到或未曾关注的地方,又不必担心回不了...

  • 热切眺望与宁静返归:《大浴女》的成长主题探析

    作者:郑利萍 刊期:2017年第01期

    自1982年写作《哦,香雪》成名之后,铁凝写作了《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永远有多远》《玫瑰门》《大浴女》《无雨之城》《笨花》等小说,在不断流变的社会情境与文化视阈内探讨人的生活状态、价值取向,以及同情、规约、自爱、宽容等伦理观念。美丽淳朴的乡村、喧嚣繁忙的都市,不断演进的社会生活,成为铁凝表现文化变迁与个人理想的现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