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杂志简介:《扬子江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78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名家三棱镜、文学史和文学制度、当代散文研究、思潮与现象、作家作品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

主管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9-542X
国内刊号:32-1787/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6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被引量:1215
H指数:13
  • 战争叙事与叙事战争(上)

    作者:王德威 刊期:2015年第06期

    一、前言: 战争是一个分裂时代最重要的征候。“大分裂时代的叙事”不能规避战争叙事。一九四。年代的中国深陷战乱的漩涡。抗战时期占领区、大后方、苏区,外加满州国和台湾殖民地各据一方。日本战败后中国又陷入内战。1949年,共产党占领大陆建立人民共和国,

  • 历史之书 智慧之书——论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作者:袁勇麟 刊期:2015年第06期

    2013年,王鼎钧以《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四部回忆录荣获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授奖词称其“以在场叙事的姿态,提供了百年中国现代史最独特的个人经验、世纪尘烟在作品中沉淀后的宁明叹息、大道若简的人类智慧及在场散文的高端笔意”。

  • “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王鼎钧访谈录

    作者:施龙 刊期:2015年第06期

    1.王先生,我在中学时期就看过您的散文,但对您的作品真正产生兴趣,是在看了回忆录四部曲之后。您在《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中提及~句老话,叫“不得不同,不敢苟同,不得不异,不敢立异”,这是就回忆录的写作技巧而言,我的感觉是,您的传奇人生既是一部“史”,又是一首“诗”,前者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共同心路历程,后者则是您人生...

  • 倾盖话鼎公

    作者:宣树铮 刊期:2015年第06期

    一、缘起 上世纪80年代末,还在国内,逛书店,发现一本叫《王鼎钧散文》的书,幽居书架一角,孤单落寞。王鼎钧何许人?没有听说过。取下一看,台湾作家。翻开书,正好翻到《哭屋》,这题目!我靠著书架才浏览一页,魂就被二先生摄进了哭屋。马上买下。夜里灯下读完,

  • “有力”人物的“争夺战”——1950年代《文艺报》人事纠葛及编辑理念之演变

    作者:张均 刊期:2015年第06期

    1954年,胡风在“三十万言书”中激烈批评当时文学报刊陷入“一层又一层的小领袖主义”、“有力的作家们进行了对于这些刊物的争夺战”,Ⅲ其矛头所向,尤在于当时唯一的中央级文艺理论刊物《文艺报》。胡风的批评未必中肯,但可以为我们在意识形态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报刊体制的视角——的确,

  • 现实主义在当代——以秦兆阳“广阔的道路”为考察中心

    作者:王静静 刊期:2015年第06期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写作技法在晚清就被引入中国,五四后到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已经初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四十年代经过周扬、冯雪峰、茅盾的文艺理论阐释,在建国前已经形成强大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脯统,直到二次文代会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确认为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准则。

  • 从红色理想到血色浪漫——论老鬼《血色黄昏》

    作者:王晓渔 刊期:2015年第06期

    杨沫和老鬼,这对文学界的“母与子”分别吣青春之歌》和《血色黄昏》而闻名。他们以“自叙传”的方式,描写了两代“知识青年”林道静和林胡长大成人的过程。

  • 生活生命存在——关于诗的进入方式及层面的言说

    作者:叶橹 刊期:2015年第06期

    凡是有诗的阅读体验的人,都会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积累并总结出一些可以称之为经验的东西。在这些经验中,人们会逐步地发现,原来在许多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品质的诗中,它们的内涵和底蕴是如此地迥异,

  • “第三代诗”:现象学意义下的抒写

    作者:杨经建 刊期:2015年第06期

    现象学方法与存在主义语境 现象学式书写已成为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趋向。显然,就本文的论域而言,笔者所指的是“第三代诗”。

  • 重构文学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个理论问题

    作者:汤拥华 刊期:2015年第06期

    时至今日,在文学史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界,“纯文学”、“文学本身”、“自律性”等一系列与“文学性”相关的提法已饱受质疑。首先,在“后形而上学”的理论语境中,文学性这类概念躲不过“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冲击;其次,“新批评”的时代早已过去,文学与政治的对立不再理所当然,在深受批判理论影响的文学史家这里,文学的自律被视...

  •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风俗描写

    作者:魏宏瑞 刊期:2015年第06期

    十七年始,农村题材小说代替了乡土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中不乏乡土风俗、风情的描写,但由风俗、风情描绘所烛照的人性、人情内涵,由风俗、风情刻画所暗含的思想启蒙、文化批判与精神争斗却日趋式微,在对风俗描写或利用、或改造、或批判等等不同方式的文艺运作中,风俗、风情描绘逐渐成为了一张张农村政策的宣传画与意识形态宣讲图。

  • 中国当代文艺作品的“特工”叙事

    作者:黄云霞 刊期:2015年第06期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间谍”一词在汉语中是带有明显贬义的,不过,国人一般不称“间谍”而说“特务”,大抵相当于“lurcher(奸细)”。事实上,“间谍”一词在西语语境中的区分是非常细致的,比如“espionage”,其词根为意大利语的“spione(或spia)”。涵盖一切属于侦测、监视、窃密等的活动,英语中也直接称之为“spy”。

  • 文学作品中的看者形象

    作者:王勇 刊期:2015年第06期

    人的目光,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种语言传情写意的生动性、丰富性、准确性,可与人类使用的有声语言相媲美。仔细回想一下,人的身上最夺目的东西,难道不就是传神的目光吗!就连我们的发型,衣着,举手投足的风貌,它们也都是人们追波逐流的目光塑造的产物。

  • 一次隐秘的成长——评格非的《隐身衣》

    作者:黄德海 刊期:2015年第06期

    一 有段时间,我只要坐上远行的火车,心里就有一种隐隐的期盼。也不是具体地期盼什么,只无端向往,在一列满是陌生人的车上,会有那么一个特殊的人,为自己寂寞逼仄的旅程带来些新鲜的东西。当然,这样的向往总是以失望收尾,这个世界已经很难有什么让人觉得特别的东西,在一列火车上,我们又能期盼什么呢?

  • 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

    作者:杨文波 刊期:2015年第06期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关于其创作的精细化研究也呈现出一种集束式的爆发,针对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叙事技巧、历史面相、思想深度等进行深入挖掘。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是,由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一种仓促的应景性、赶时髦的行为,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升华。